精美如畫 結合真實與幻想 賞古地圖發現「新大陸」

文章日期:2024年04月19日

【明報專訊】今時今日,我們打開手機地圖就找到方向;但在國際往來仍未頻繁,甚至連世界七大洲的概念仍未完全確立的年代,以前的製圖師繪製地圖不全然為了導航,甚至未必準確,有些更將神話故事、奇怪地名,甚至虛構國度一一載於地圖上。參觀香港科技大學近期的古地圖展覽,就像環遊幾世紀前的人構築出來的世界,細看每張幻想與現實攙雜的古地圖,我們就像以前的冒險家,每一刻都在發現「新大陸」!

科大圖書館有一批特別館藏——多張16至19世紀與中國有關的古地圖;今次「地圖中國:五百年的意象演化」展示超過100幅地圖及外借複製品,勾勒出歐洲與中國製圖師筆下的中國與世界。

利瑪竇製世界地圖 將「大明」放近中央

誰說地圖都客觀?展覽第一部分就打破這個迷思。「地圖的編排、選擇呈現的內容,其實都是一種說故事的方法。」香港科技大學李兆基圖書館經理(行政服務)邱穎琦(Joyce),介紹是次展覽最珍貴的藏品之一《坤輿萬國全圖》,是17至18世紀由日本人摹繪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製作的中文版世界地圖。與當時常見的世界地圖版型不同,利瑪竇特別為明朝萬曆帝製作,故刻意將「大明」放近地圖中央。他亦參照西方地圖,在四角繪上九重天圖、天地儀圖等,將天文知識融入其中。

精準度不高 卻可助官員管理防務

相比現今地圖,古地圖的展現方式豐富得多,荷蘭有製圖師以東西半球和多個圓形圖像,展現不同視點所見的世界;亦有地圖四周繪上四季、風火水土四元素,有如一張張西洋畫。中國製圖師繪製的地圖,精美得有如山水畫一樣,例如描繪明朝淮安府(即今江蘇)一帶的《淮安府圖》,在絲絹上作畫,細緻地畫上山川地貌。可是它們僅粗略標示周遭城鎮、廟宇位置,又不計距離,讓人不禁納悶,真的可引路?圖書館館員(檔案及特藏)張學謙(Shirley)解釋:「雖然不是很精準,但當地方官員管理防務時,就需要這些地圖,讓他們知道有哪些港口。」

南宋石刻地圖「計里畫方」

看過數張展示重點不在精準度的古地圖後,Joyce說要為古地圖「平反」,「其實中國人製圖,很早已能用相對科學化的方法製作」。中國最早的石刻地圖之一《禹跡圖》來自南宋時期(1137年),採用「計里畫方」的繪圖方法畫出中國地形、河流位置等。全張地圖被劃分成5110格,每一格邊長約100里,換算成今日的比例尺,即約1比500萬。以近千年前的地理知識和製圖技術而言,《禹跡圖》是中國地圖學發展上的一個里程碑。

地圖見小人國、毛人國

看古地圖偶爾見到奇怪地名如「小人國」、「毛人國」等,甚至在地圖周遭畫有半人半獸、長頸人等,現在看來覺得無稽可笑,Shirley和Joyce均說:「當時的人認為若踏足這些地方,就會遇見這樣的怪獸,他們那時不覺得是想像,確信是真的!」16至19世紀市面上流通的地圖,不少都是商品,本着賺錢目的繪製出來,因而有不少「蝦碌事」。一幅「參考」《馬可孛羅遊記》筆下的杭州地圖,畫有多條河道,但竟然有噴水池、圓拱頂建築?Joyce笑說:「很多人沒去過杭州,連畫圖的人都沒有,因馬可孛羅在書中形容杭州很漂亮,他們就將自己覺得漂亮的東西都畫出來。」Shirley在旁補充,「只有畫得愈漂亮,才愈多人買」。

不少人聽到「古地圖」三字就興趣缺缺,但由她們娓娓道來箇中故事,才發現如此有趣。展覽特設1小時學生導賞,建議參加,可聽到更多關於地圖的趣事。

地圖中國:五百年的意象演化

日期:即日至6月7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6:00

地點:香港科技大學李兆基圖書館

網址:library.hkust.edu.hk/china-in-maps

註:展區分佈於圖書館閘內及閘外範圍,若想參與導賞團或參觀圖書館閘內的展覽,須在展覽網站登記預約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玩樂擴志]

相關字詞﹕開眼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