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查理七世統治下的藝術

文章日期:2024年04月26日

【明報專訊】法國曾舉辦數個中世紀時期的大型展覽如「巴黎1400年:查理六世時期的藝術」和「法國1500年: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然而兩者之間的空隙——查理七世(le Victorieux),即瓦盧瓦王朝(Maison de Valois)第五任國王統治下的藝術世界卻總被遺忘。這是一個烽煙四起,民不聊生,又鬧饑荒的黑暗時代。法國由3個不同的政治體系所爭奪、瓜分,分別是(一)與英國人合作,試圖搶奪巴黎控制權的勃艮地人(及後移師至香檳(前行省)一帶)、(二)佔領諾曼第和吉耶納(Guyenne,前行省)並且其後取得巴黎的英國人聯軍,還有(三)以博格斯(Bourges)為主據點的查理七世。

查理七世是查理六世及巴伐利亞的Isabeau de Wittelsbach-Ingolstadt之子,1418年勃艮地人民奪巴黎政權,那時的王儲查理七世逃到博格斯,自封為攝政王。而英國人在法的話語權主要來自查理六世簽署的特魯瓦條約(Le traité de Troyes),此條約承認英格蘭蘭卡斯特王朝的亨利五世為查理六世的繼承人。儘管查理七世被父親剝奪繼承權,王位正統性備受爭議,但他在位後24年還是將英國人趕出了法國,結束了百年戰爭。這個國王在後世獲冠以「勝利者」(le Victorieux)的稱號,大概也有賴於聖女貞德的貢獻。

在他近40年的漫長統治中,我們只知道戰爭。因為政局動盪,多個法蘭西的領地分別由不同人掌權,所以珍貴的藏書、藝術品並不集中於查理七世手中,反而有一些散落在公爵府;因為領土割裂,在查理七世統治下,藝術世界也沒有較統一或是主流的風格。位於巴黎的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在3月12日至6月16日展出有關這段時期的各種藝術品,讓大眾通過展品了解這段時期的政治局勢如何影響藝術思潮的變化,和這個藝術風格多樣的政治時期。

這次展覽Arts in France during the time of Charles VII(1422-1461)正正展示藝術風格的轉變期,這個文藝復興初期階段。展館介紹當時活躍在法蘭西王國的藝術家如Barthélemy d'Eyck、Jean Fouquet、André d'Ypres等如何受到勃艮地的荷蘭風格影響,加入油畫、錯覺藝術;漸漸脫離國際哥德式藝術,加入荷蘭新藝術(Ars Nova)及寫實主義元素。同一時期,意大利的文藝復興蓬勃,阿爾卑斯山以北的藝術家也循這個風格入手,加入透視和復古藝術(retour à l'antique)。

展覽雖然不大,卻包羅萬有,從珍貴的手稿(有遮光布,觀看者需揭開布簾才能一睹真迹)、公爵的私人藏書、當時的金幣、各個聖人的雕像、油畫,以及精緻的手工藝製品,均一一陳列。各種風格迥異的展品旁邊,均有策展團隊介紹有關起源地點(如里昂、布列塔尼(Bretagne)、皮卡第(Picardie)、香檳等地區)及作品背後故事,讓觀者能夠分辨當時的風格如何受到它們的所在地影響。展場Musée de Cluny位於市中心,離聖母院相當近,並在索邦大學區附近;若近日路經巴黎旅遊,又對聖女貞德時期的藝術感興趣,不妨逛逛這展覽。

文:塞納河專業投訴員

(一群現居巴黎,愛好法國文史哲、電影和奇聞趣事的怪人)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開眼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