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天然邊」化木藝 訴說香港樹再生故事

文章日期:2024年05月21日

【明報專訊】踏入5月,代表香港進入颱風季節。打風塌樹,看似自然不過,惟數據顯示本港塌樹數目年年上升,去年9月蘇拉襲港,政府收到約3700宗塌樹報告。現時政府設有Y‧PARK [林‧區](下稱Y‧PARK)庫存塌樹或棄樹,鼓勵大眾購買或使用,支持環保再生。然而有本地木匠指政府庫存的再生木材質量一般,想以香港木材製成高質量的木家品及各式木器,必須從源頭出發,好好保存這些香港棄樹。

反映艱難生長環境

記者去年12月認識「草途木研社」,純因一塊外觀保留着扭曲樹邊的木製杯墊,當時他們團隊剛開設自家本地木藝品牌MADE,而其第一個系列作品就以「天然邊」(live edge)為主題。創辦人之一Arthur Li解釋,所謂「天然邊」是實體木貼近外皮的皮層,由於顏色與樹心部分有色差,傳統木匠大多數會把這部位刨走,只餘下樹心,「我們覺得這樣很浪費,因為香港沒有植林業,如果要用香港樹做木家俬材料,就更需要好好運用這些有限資源」。他表示,雖然樹邊不可用來作量產木家俬的主要材料,因為其構造未必適合承重,但特別的樹紋可製作出獨一無二的木藝,或成為家俬的其中部分,例如木櫃上的抽屜門板等。另一名創辦人翁泳恩(Yan)說,這條扭曲的天然邊,其實頗能反映香港樹木的特殊生長環境,「香港是石屎森林,市區樹木大多被高樓大廈遮擋陽光,樹木為了生存,樹幹及樹枝便要向光源生長,所以會生長得較扭曲及幼弱,如果還要刨走樹邊,基本上更難用得着」。

草途木研社本是個連結本地木匠與有興趣學習木藝的人的平台,Yan說以往自己對木工一竅不通,但有次突然想學一門手藝,誤打誤撞飛往台灣學習,沒想到原本不懂拿電批的她也可憑雙手製作一些簡單木器;其後回港,又幸運地認識了一群經驗豐富的前輩木匠,慢慢了解到本地木藝亦曾有輝煌歷史,好像1950、60年代香港生產的木家俬會出口至東南亞等地。為了不讓這種傳統技藝失傳,盼以雙手發揚香港樹故事,她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草途木研社,除了開設木藝工作坊,讓資深木匠傳承手藝給下一代,團隊成員也會不定期在社交平台發表一些對香港樹的研究,以及對處理棄木政策的見解。

各種樹木需烘乾程度不同

對Arthur和Yan來說,但凡在香港生長的樹木都可歸類為「香港樹」,Arthur說二戰期間,香港樹幾乎被斬光,「很多原生品種都已消失,現時見到的樹木,大都來自戰後政府的大規模植樹活動,例如在打風時塌了很多的台灣相思,因為成長得快,所以當時被視為先鋒樹而大量種植」。至於Yan對香港樹木的興趣源於舊工作室樓下垃圾房,她說每逢打風後或附近有修樹工程後,不少棄置木材堆放垃圾房門口,等待被運往堆填區,「我們做木工常要用到木料,那時我便想,是否不應浪費這些木材」?不過根據香港法例,這些棄木歸政府所有,市民不能隨意使用,所以她一直得個「諗」字。後來他們從私人機構取得棄木,雖不知是哪裏來的,但使用過後發現品質不錯,於是又挑起他們研究香港樹的意欲,同時亦萌生「木庫實體站」的構思,認為本地應設立一個棄置及領取棄木的平台,一來可減少製造垃圾,二來亦能讓有心人有效運用棄木。

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香港後,草途木研社再於社交平台發文倡議「木庫實體站」構思,不知是否事件被多間傳媒報道,政府很快在九龍灣啟德發展區設立臨時木料廢物收集處,呼籲各界人士可將被山竹吹倒的斷枝樹葉送往該處,又鼓勵有需要人士到場領取棄木循環再用。其後環保署位於屯門曾嘴的Y‧PARK[林‧區]啟用(詳見「知多啲」),正式於園區內將園林廢物轉化為各類再生產品,供業界購買或符合資格的機構免費取用。

能夠使用本地種植樹木來製作木器本應值得高興,但二人試用後,卻發現質量未如理想,「我們曾試過訂Y‧PARK的台灣相思再生木板回來,但發現乾燥程序做得不夠好,木材表面有些發霉,正常磨去表層能用得到,但那些木板磨極都仍是綠色,而且有些木板還有蟲」,Yan估計可能與園方烘乾或儲存木材有關。Y‧PARK成立之初,她曾獲園方邀請,與香港理工大學團隊共同製作有關香港樹的資料庫,當中包括研究樹的密度、韌度、顏色、氣味及品種來源等,「拿着這些數據,其實已可了解各種樹木需要不同的處理程序,例如烘乾時間,如將不同樹木放在一起烘乾,有些可能做得剛剛好,但其他樹種便可能因烘得不夠乾,存放時會發霉,烘得太乾的,又會斷裂」。其後有感雙方對研究數據的重視程度不同,她不久後便退出團隊,繼續埋頭於木藝,期望探索更多香港樹的可能。

適應本地氣候 製作家具品質較穩定

團體重視香港樹,除了想善用香港本身的資源,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香港樹製作而成的家具,由於先天已適應了本地氣候,因此品質相對較穩定。Yan說:「我們都認同日本木匠製作的家俬很美,但始終使用當地木料,(家俬)來到香港,氣候差異也可能導致木材輕微變形。」當然,她說團隊現時仍未了解每種香港樹的特性,因此需要長期研究,「以白千層為例,很多前輩都說它不適合做木藝,因為它很容易扭曲,而且乾燥後受氣候的影響還是較大,但我覺得它的邊皮很美,雖然不能用來做承重的結構部分,但也可將它切成一片片,用來做杯墊、飾物、畫,可以發揮它的用處,而不應將它送往堆填區」。

重用香港樹是一件可持續發展的事,本身概念很好。經營木藝工作室的木隱坊主理人胡善姮(Cynthia)表示,站於商業角度來看,以「香港種、香港生長的木料製作香港家俬,其實頗有賣點」,不過由於園區售賣的木板、木方訂價頗高,跟她平常入貨的價格比較,差不多貴兩至三倍;加上園區必須收集到足夠塌木或棄木才能生產再生木料,是故貨源供應亦不穩定,甚至品種也不能選擇,「除非客人指定要用香港樹,否則我絕對不會去買料」。

Arthur認為,如果是非牟利機構或學校團體,他仍會建議到Y‧PARK免費取木製作木器,不過,他認為園區現時處理棄木方法未盡完善,可能令人誤以為香港種植的樹是劣質材料。「其實再生木料可以減少堆填區的廢物量,又可以讓有需要的機構免費取到木料使用,原本是一個很理想的計劃。」Cynthia說,如果能有更好配套,如分類處理木材、更妥善的儲存再生產品,相信能更充分利用園林廢物。●

文:周群雄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