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屆Rimowa設計大獎 「減焦慮」背心奪魁

文章日期:2024年05月22日

【明報專訊】第2屆Rimowa設計大獎去年12月揭幕,這個為期約半年、以「師徒制」賽事形式舉行的比賽,得到德國各地多所大學合作,難怪吸引學生尖子參加。比賽日前於柏林設計周圓滿結束,結果由結合傳統中醫學與現代科技,聲稱能紓緩焦慮的RO創新背心得到評審青睞成為冠軍!

為多方向發展鋪路

自被LVMH集團收購後,德國經典行李箱品牌Rimowa動作繁多,除了擴大旗下產品系列,更不時與潮流品牌聯乘合作,2022年更舉辦首屆「Rimowa設計大獎」。此舉無疑令人聯想到母公司的 LVMH Prize,除了提攜新生代、說好品牌背後的德國創意精神,同時也可預視品牌發展方向,不止是行李箱,為跨界發展鋪路。

第2屆設計大獎去年12月揭幕,今屆繼續以「流動性」(Mobility)為主題,鼓勵參賽者以天馬行空心態詮釋主題,同時反思流動對全球帶來的影響。到今年初,21名入圍準決賽參賽者跟設計界不同行業7位專家兼評審配對作賽。經「師父」60天指導後,最後有7個「徒弟」單位進入決賽,並在柏林設計周期間舉行頒獎典禮,公布本屆大獎冠軍和特別提名獎得主。

冠軍得主是憑研創出RO創新背心的Janne Kreimer,背心以TPU塗層尼龍布料製成,配備軟體機械人,可施加輕柔壓力刺激穴位。中醫理論中的穴位會因應每個人的體型、年齡和性別有所差異,Janne想到讓RO以身體掃描技術建立立體數碼模型,以精確定位,再利用演算法控制調整穴位距離。背心結合穴位按摩和深度壓力刺激,並透過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聲稱可以達到鎮靜效果,紓緩焦慮情緒,是中西醫學與科技結合的創作示範。Janne表示,RO是她首個綜合中醫方法的創作項目。「我發現以新的視角創作,結合不同知識解決遇到的困難,過程令我非常着迷,整個創作過程就是學以致用!」除了得到獎座肯定,冠軍得主也獲得2萬歐元(約169,425港元)獎金以作獎勵,另設1萬歐元(約84,713港元)特別提名獎,進身決賽的參加者則獲得5000歐元(約42,356港元)獎金,證明創意有價!●

時尚防衛裝置

特別提名獎得主是Daniela Lindenberga,來自SRH柏林應用科技大學的她有感德國仇恨犯罪個案有上升趨勢,在家品設計師Sebastian Herkner協助下,設計出外形時尚的IXO可攜帶裝置。它結合電筒、相機、收音咪、揚聲器和GPS定位追蹤器等,記錄各類社交互動,在使用者感到安全受威脅時,可即時向相關部門發出警報,錄音和錄影亦會自動儲存在使用者的流動裝置內,在需要時作為重要證據。

水道靈活浮台

在保時捷跑車設計總監Matthias Kulla帶領下,來自施瓦本格明德設計學院的Dominic Hahn和Franziska Dehm交出Float Mobility項目參賽。這是針對全球海平面上升問題、提高社會對安全和高效水路運輸的需求而設計的靈活浮動平台,以更簡單易操作的浮動平台,代替需豐富經驗才能操作的傳統船隻,相信項目適合居住在水道交匯城市的市民作為代步工具。

可變化共融酒吧

讓殘疾人士打破障礙融入社會,是來自薩爾美術學院的Luise Kempf和Dean Weigand的參賽作品主題,在建築師導師Regine Leibinger的引導下引伸成UN.NORM概念。這是個講求包容的設計,希望能在消費空間中容納有不同需要的社會群體。他倆特別設計方便輪椅使用者的酒吧,可按需要調動相關組件,令每個賓客都能享用同一個空間,讓不同能力的人聯繫交流,從而鼓勵大家自主出行。

預測腦癇頭套

跟冠軍得主同樣來自安哈爾特應用技術大學的Angelicka Barbie和Sarah Eckerlein,在the thing設計雜誌創辦人協助下,設計出協助腦癇患者應對日常生活的Epilepsense頭套裝置。裝置由安裝集成電極的網狀頭套組成,聲稱可用作測量腦電波,特別是主要引起腦癇的顳葉。裝置設有監測生命體徵的手環,聲稱能更準確地探測腦癇發作,監測患者的安全,難得頭套設計富未來感,為有需要人士帶來好消息。

α世代Hang On

Fengfan Yang是畢業於德國斯圖加特藝術學院的中國工業設計師,他得到Vitra設計博物館收藏及檔案部主管Susanne Graner作為導師,參賽作品是為公共空間而設、命名為Hang On的桌子系統。官方解說是「重新審視傳統桌子的複雜結構,並創造出一種嶄新的產品設計形式語言」,再看看圖片,大概是呼應拿手機、平板電腦長大的Z、α世代對桌子的需求吧。

出租手推車獎賞

在Braun傳訊總監Benjamin Wilson指導下,來自波茨坦應用科學大學的Jasmin Kappler和Pascal Schwientek設計了STROLLECT出租手推車積分獎勵計劃,概念與出租單車相似,每輛手推車也配備夾子,方便收集垃圾,使用者能輕鬆租用收集垃圾的設備,並於指定地點歸還。為鼓勵公眾一同收集廢物,其相關應用程式更會定期舉行各類社交聯誼活動,提高公眾對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文:Joshua Wong

編輯: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Life &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