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港產片席捲法國 專訪「香港風貌」策劃人

文章日期:2024年05月24日

【明報專訊】巴黎公營電影中心Forum des Images(FdI)每年均會舉辦季度專題地域影節。今年,FdI選了以香港為題,於4至7月初舉辦為期3個月的「香港風貌」影節(Portrait de Hong Kong,下稱「風貌」),挑選50多部橫跨自1950年代到近年的電影作品,合共放映100多場。此外舉辦一系列有關香港背景的講座,讓大眾了解香港歷史和其電影發展史,也舉辦有關香港獨立遊戲發展的工作坊,以及大師系列講座,邀來當地著名影評人或學者講解多位名導演張徹、許鞍華、徐克等的電影風格和發展,其中亦邀請了著名剪接師雪美蓮(Mary Stephen)於現場分享。

就此,筆者特意訪問兩名策劃人Laurence Briot和Muriel Dreyfus,以了解更多「風貌」背後的策劃理念。訪談中,她們指出香港在國際影壇史的獨特之處:「世界上甚少殖民地能孕育出屬於自己的電影工業,甚至能與荷李活一較高下……香港確是特例!還意外地孕育出一套能影響世界的電影文化:從功夫片、動作片、警匪片到文藝片,香港電影對世界電影的影響確是一時無兩!」

然而,她們在與不少法國影評人討論時,也觀察到近年香港於世界電影(world cinema)中漸被淡忘,因此她們早有打算,希望舉辦一個有關香港的影節來解釋香港電影的重要,並向大眾介紹近年冒起的「社會問題劇類型」電影,如《白日青春》等。她們解釋,今年適逢《中英聯合聲明》簽署40周年,舉辦此影節以回顧香港電影發展史別具意義。過去半世紀,因着不同文化的族群流亡到此地,令香港醞釀成為一個多元文化之都,它所象徵的不止中西文化薈萃,「其實,香港電影在流放和鄉愁的議題上也非常出色」。

影節中較讓港人陌生的節目應算是carte blanche(焦點專題日):法國人喜歡以此欄目邀請一些業內相關人士,讓他們自由地選擇個別專題並推薦相關作品。譬如,5月12日的carte blanche嘉賓是香港亞洲電影節前總監Clarence Tsui,他以「1984年」為主題,挑選3部同年作品,分別是《省港旗兵》、《緣份》和《等待黎明》,以解說香港於1984年的種種社會面貌。5月15日則邀請了身處巴黎的香港文化組織CUBE,他們以「相濡以沫」(solidarité)為旨,舉辦九龍城寨史講座和放映《窄路微塵》。

被問及籌辦的困難時,她們均指出香港發行就版權授權費用上屬全球最高之一,加上不少片商拒絕提供可修改檔案,讓字幕加工工作難度倍增。她們希望香港片商能多了解並配合非英語區市場需求,讓香港電影能獲更多人看見。筆者最後問及兩人就近日《九龍城寨之圍城》入圍康城影展「午夜展映」單元的感想,她們認為這風潮無疑對「風貌」在巴黎的推廣起了鼓舞作用,但她們更想讓大眾,尤其年輕人,看到香港電影在黑幫警匪片以外的多元面貌,了解香港電影背後各層各樣的文化意義。

作者簡介:一群現居巴黎,愛好法國文史哲、電影和奇聞趣事的怪人

文:塞納河專業投訴員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影節 中英聯合聲明 九龍城寨之圍城 法國 香港電影 香港風貌 巴黎 大都會文藝誌 開眼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