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哈林文藝復興:黑人藝術的重生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07日

【明報專訊】最近,紐約舉辦了幾場關於哈林區(Harlem)藝術家的展覽,包括紐約市博物館壁畫和馬賽克藝術家Manny Vega的個展,以及Studio Museum in Harlem和MoMA PS1合作展出的駐地藝術家群展。同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策劃了一場名為「哈林文藝復興和跨大西洋現代主義」(The Harlem Renaissance and Transatlantic Modernism)雄心勃勃的回顧展。這場內容豐富的展覽重現了上世紀1920年代的新黑人藝術運動,為理解當下的哈林區、黑人和少數族裔角度的藝術提供了一種歷史參考。

哈林區位於紐約曼哈頓北部,在非裔美國人大遷徙(1916至1970年)期間,數百萬黑人從美國南部各州的鄉村地區遷徙而來,尋找自由和機會。哈林區因此成為許多非裔新移民的聚居地,吸引了來自南方尋找工作機會和受過良好教育的黑人中產階層。

新的藝術語言在這裏開始生成。在這些逐漸繁榮的黑人社區中,藝術家通過油畫、文字、爵士音樂表達一種全新的、摩登的城市生活。他們當中不少人擁有國際視野,曾在歐洲生活,具有前衛的審美觀。他們不僅是藝術潮流的觀察者,更是直接的參與者。因此,從1920年代到1940年代,非裔美國藝術擺脫了以前被認為是「原始藝術」的印象,發展出全新的自我表達方式。

「哈林文藝復興」有時也被稱為「新黑人運動」,儘管這並不是有組織的運動,而更像是人口遷徙和文化碰撞帶來的潮流。Alain Locke是這一潮流中有代表力的作家和知識分子,他在1925年發表的文章《新黑人》(The New Negro)為這一藝術潮流命名。

在搜索這場展覽的資料過程中,我發現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969年策劃的關於哈林的展覽「我心中的哈林」(Harlem on My Mind)被頻頻提起。不過這場展覽可謂飽受批判,甚至40年之後,在展覽時任館長的Thomas Hoving的訃告中還被拿出來講,成了職業生涯污點。展覽主要展出哈林區日常生活的攝影作品,讓很多非裔藝術家感到冒犯:一場關於哈林的藝術展卻完全沒有fine art作品是什麼意思(當時的概念指的是油畫和雕塑等),是覺得我們的東西不行嗎?開展之後,一群年輕的哈林區藝術家到大都會抗議,這到底是誰心中的哈林?這個本意是將非裔藝術家包括進來的展覽,結果倒是有弄巧成拙的意思了。

在「哈林文藝復興」展覽中,我最喜歡William H. Johnson的作品。他的畫散發一種歡快的、生機勃勃的稚拙感,是一種現代化的民藝。他生於南卡羅來納州,在紐約學習藝術,後來在法國工作,與丹麥紡織藝術家Holcha Krake結婚,在斯堪的納維亞生活期間受到民間藝術影響,1930年代回到美國。多麼豐富的人生經歷。民藝的影響不一定來自本國本民族,而是世界公民式的吸收融合。

文:林綺晴

織物藝術家,常駐紐約

個人網頁:www.linqiqing.com

編輯:何詩韻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