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在Koerner Hall聽奧拉夫遜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07日

【明報專訊】於社交平台頗為活躍的鋼琴家維京格‧奧拉夫遜(Víkingur Ólafsson),5月27日發了一段帖文,感嘆其巡迴演奏巴赫《哥德堡變奏曲》之旅,已來到尾聲,並列出了未來兩星期的8場演出,當中包括尾三場的香港,以及於台北與高雄的最後兩場。然而,8個場地中的北京,演奏曲目卻非《哥德堡變奏曲》,而是舒曼的鋼琴協奏曲。因此,巡演餘下的場數,應為7場。

於2023-24樂季,奧拉夫遜定下巡演《哥德堡變奏曲》的場數,共88場,悉為現代鋼琴琴鍵的數目,可謂巧思,是對於巴赫作品以現代鋼琴演奏的一番致敬。他於多倫多的一場,定為2月4日,場地為皇家音樂學院的Koerner Hall。此音樂廳的定位,跟香港大學的李兆基會議中心大會堂(Grand Hall)頗為相似,兩者皆屬中型的古典音樂演出場地,觀眾席座位約一千上下,俱以頂級聲學設計見稱,而且都與其所附屬的大學音樂系關係密切,節目以器樂獨奏或室內樂為主,不時富以學術性的編排,也有演奏家參與的座談會。由於座位有限,奧拉夫遜的《哥德堡》演奏會公開售票不久,門票已告售罄。我稍遲購票,已無奈向隅,故請李宇森兄代購奧拉夫遜於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的門票,本欲專程到紐約捧場,但後來因工作分身不暇而放棄。可幸的是,多倫多的主辦方見反應踴躍,臨時於2月3日晚加開一場,讓我得償所願。

出席演奏會前,已把奧拉夫遜去年推出的《哥德堡變奏曲》專輯細聽多遍。其後,觀賞他去年12月15日首爾演奏會的串流轉播,已驚訝於他處理現場演出時的不同。然而,即使對他的即興樂感有所預期,那天於Koerner Hall的親聆體驗,依然出乎意料地震撼。多倫多的音樂廳之中,我對Koerner Hall特別熟悉,在那裏聽過不少名家,卻從未想像過奧拉夫遜呈現的音色。

樂曲開始的〈詠嘆調〉,奧拉夫遜把旋律幽幽地以琴音唱出,卻不落煽情,整體呈現一份深情而高貴的氣韻。往後的30段變奏與重彈的〈詠嘆調〉,奧拉夫遜以不分段的方式,一氣呵成地把全曲彈完,其理念應來自顧爾德(Glenn Gould)1981年的錄音。雖然奧拉夫遜的錄音室版本,已傾向如此處理,但錄音過程始終分段進行,當中也必有重錄的段落,論其完整性、把32段樂曲化成一首大曲的詮釋,現場演奏帶來的深思與啟發,遠遠超越他於唱片上留下的紀錄。至於樂曲最後幾個變奏,奧拉夫遜帶出猶如管風琴的效果,把整個音樂廳頓時化成一座教堂內的莊嚴氛圍,也是意料之外的驚喜。

當天演出過後,奧拉夫遜走到台前,對觀眾說:「能於『《哥德堡變奏曲》的首都』(the capital of the Goldberg Variations)演奏此曲,深感榮幸。」——此中所說,固然是幽默地向顧爾德致敬。但他也提到,彈奏過這樣偉大的作品後,以任何樂曲作為「安哥」(encore),也是不妥,在「無以為繼」的情况下,宣布演奏會就此結束,並無「安哥」環節。

古典樂壇雖今非昔比,依然有極其出色的演奏家輩出。奧拉夫遜指下的《哥德堡變奏曲》,若於30年前問世,肯定是「現象級的經典」。聽過奧拉夫遜的現場演出,頗為他的「生不逢時」而輕嘆,卻也為得能躬逢盛會而慶幸。

文:邵頌雄

人文學者,專研佛學 熱愛音樂、喜歡電影,亦好文史哲學、宗教命理 現為多倫多大學以馬內利學院的佛學教授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