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這個世界是黑暗的,黑暗上面有一個佛的話,佛是亮的,不是黑的。」唐卡畫師次成諾布說。因為這個想法,他將代表光亮的純金掐絲與琺瑯工藝融進傳統唐卡。在不懂門路的人看來,唐卡就像遠古流傳下來的事物,但其實唐卡一如其他藝術,一直不斷創新發展。早前在港展出的掐絲琺瑯唐卡作品,讓我們看到其變化萬千的世界。
唐卡是藏文音譯,字面有平坦、平展、廣闊之意,亦指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因其便於收藏攜帶,適合早期游牧的藏民族,當安頓下來展開唐卡,就如像展開隨身攜帶的廟宇。對於早前在香港舉辦「蓮花上的摩尼寶珠——雙龍獻瑞」展覽的藏族畫師次成諾布而言,打開唐卡卷軸,就是修行的開始。
他自小對唐卡藝術着迷,拜師於唐卡大師曲雄澤仁,其後在掌握到景泰藍掐絲工藝後,將兩種傳統藝術結合,發展出獨有的景泰藍掐絲琺瑯黑唐卡。次成諾布小時候因家裏沒紙筆而在地上畫佛像,到後來在寺廟牆壁作畫,現時以純金繪製唐卡,他皆是將身心投入到繪畫的當下,在虔誠與恭敬間,一筆一筆去除障蔽清淨本性的無明之思。
千錘百煉成金絲
展覽中,「24K純金釋迦牟尼佛掐絲琺瑯唐卡」和「藥師佛琉璃光淨土掐絲琺瑯壇城」兩幅作品,更是全球首次公開展出。在唐卡製作上,使用純金其實由來已久,但其原因卻並非世俗所認為的藝術投資,而是以世上最好的珍寶與財富來表達禮佛之意。對藏族而言,金色有對佛教天界的崇拜,亦代表光明與萬物生命之源,如同西方宗教畫中聖人頭頂的金色光冕。
次成諾布的純金唐卡製作需時,單是黃金絲線的準備就要經過千錘百煉:將黃金以極高溫度加熱處理,再浸入水中冷卻凝固,重複步驟多次;然後將金塊敲打、鑿刻、壓扁成細長的條狀,再捲成金縷絲線。多次熔化和捶打的繁細工序,淬煉出精緻而極度柔韌的金絲。
次成諾布以金絲在底板上作畫,彎曲、折服、勾勒出唐卡中的蓮花座、神獸、護法、佛經中說的三千年一開的優曇婆羅花、神樹,以及佛陀所披袈裟等細節,折服金線的同時,也是在折服畫師自己,就像一場日復日、月復月的修行。
「殊勝」淨化心靈之旅
這場修行歷經年月,由唐卡的布料怎麼做、顏料怎麼做、膠彩怎麼做,每個步驟都需謙卑磨練。最初實踐掐絲唐卡時,次成諾布覺得用琺瑯顏料製作唐卡不夠完美,便逐步摸索如何加上傳統唐卡顏料,調和出漸層效果。比如「24K純金釋迦牟尼佛掐絲琺瑯唐卡」中,釋迦牟尼佛背後的景泰藍圓環,就成為黑地色與黃紅主調間的過渡,為深邃的黑底唐卡增添更多層次。
次成諾布表示,希望他的作品可為大家帶來一場「殊勝」的心靈淨化之旅。「殊勝」的意思是「稀有而超絕」,而唐卡正是稀有的藝術,一幅好作品需歷經數月甚或數年才能完成。次成諾布在掐絲唐卡製作過程中感受到無比的悠然自在,這「超絕」的藝術值得被更多人看見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