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歷史捧在手中 明信片上看香港變遷

文章日期:2024年08月02日

【明報專訊】維港的海岸線,以前好像每隔10年便出現一個轉變。從回歸前至今,香港的風貌早已被大刀闊斧地改變,許多市容風景,只能透過圖像回味。舊明信片和舊照片,就是這樣捕捉時代的巨輪。明信片這類紙品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過的物件,而香港收藏家協會前會長張順光(Alan)卻自1980年代起開始收藏,至今超過30載,只因「時代終會消失,所以想留下昔日片段」。

回歸前掀懷舊潮

九七回歸前夕,政治局勢的不確定加上快得超乎想像的城市發展,讓香港出現了一股懷舊潮,人們不斷追尋舊事物的蹤迹。「1992年,我曾與兩名朋友舉辦一個舊明信片展覽,展出1920年代的香港,很受歡迎,我們(為展覽而)製作的3000套明信片集一個禮拜便售罄。」次年,Alan與朋友編著的《香港歷史明信片精選》(1993)出版,迴響熱烈,那段時期很多出版社亦開始出版與舊香港有關的書籍,迎合市場口味。

如今,香港的舊照片在收藏市場有其價值,一張1990年代的黑白照片,在拍賣市場上可以超過2萬港元成交。Alan說:「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香港的東西?因為這裏的特色就是開山填海,每10年必定會出現轉變。」許多熟悉的東西不知何時便會消失,也難怪人們需要透過照片緬懷,視其為珍貴的片段。

Alan拿起一張至愛珍藏,照片中是1930年代德輔道中的街景,與同時期的上海十分相似,他介紹道:「你看,這裏有兩架舊款雙層電車,旁邊的建築物是英皇酒店(King Edward Hotel),即是現在的歷山大廈(的一部分)。」

在他的收藏品中,我們總會發現電車的蹤影;熟識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不折不扣的電車迷。作為資深的測量師,Alan對城市建築也頗有研究,對於舊歷史鮮有研究的朋友,未必立刻看得出照片呈現的年代或地方,但這對比今昔的過程確實相當有趣。

另一張明信片映入眼簾,上面寫着General Post Office(郵政總局),畫面卻是一座1900年代初的愛德華式建築,酷似歐洲某個城市的景色。筆者感到好奇,Alan解釋:「這是舊郵政總局,即環球大廈現在的所在地。新的收藏家剛接觸這張照片時往往不信這是香港,覺得像巴黎或倫敦,但如果我一說現在變成什麼,他們就會一致地『哦!』。」舊郵政總局建於1911年,在1976年拆卸,但建築如此經典,又為什麼要拆呢?原來當時政府一來要興建地鐵,二來維修費用昂貴,所以只好清拆。

昔日歐式建築 對照今石屎森林

一張張舊明信片中,相繼出現的是1940年代的皇后大道中、1960年代的天星碼頭、1970年代的金門大廈(現為美國銀行中心),端詳這些老照片,我們就像穿過時空隧道,瞬間看到香港近幾十年的發展和變遷。昔日的歐式建築、酒店、大宅等再次浮現,與現在繁華的「石屎森林」相比,可謂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然後,Alan又拿出一張深褐色(sepia)的明信片,上面是1930年代的石板街,街上有肩上掛着毛巾的人力車伕、頂着紳士帽和穿著唐裝的行人,還有遠處朦朧的太平山。「除了普通的黑白照片,市面上還有這種啡色的作品,不過數量較少,給人的感覺特別老舊,有種風塵、泛黃的感覺,很有電影感。」

雖然網上有各種瀏覽舊照片的渠道,但對於Alan來說,沒有什麼比將歷史捧在手中的感覺更真實。「香港是很美麗的城市,不過有些人覺得她逐漸失色,而年輕一代則要靠看圖片、看書或參觀展覽才能見到這些風景。」

明信片分為兩種,一種是印刷品(printing matter),另一種則是真實照片(real photo)。以前,照片以人手製作,製作過程極費心機和時間,「這些舊相片都需要拍攝者親自冲印。首先是顯影,將相片曝光後,慢慢就會有相片的畫面出來。然後就要定影,當一段時間過後,它不再變色時,便要將其放進水中,而且必須要用流動的水。最後的步驟就是烘乾」。若是人手上色的彩色相片,則更獨一無二,因此價值很高。

在1920、30年代,照相館多數由外國人經營,因為他們才負擔得起製作成本,並且有資源拍街景或風景照,而本地的攝影生意則通常是樓上舖,專門幫人拍家庭照。以前要拍攝並擁有一張照片相對珍貴,畢竟拍照前要多番思考構圖、等待時機,不像現今的智能手機般能夠即時看到效果。

舊照片類明信片有市有價

在1990年代初期,透過新科技印刷出來的明信片是潮流物品,其收藏價可達200至300元,相比之下照片類的明信片約100至200元。到2000年之後,印刷品類明信片的收藏價不變,舊照片類反而升值,價格可過千,一張1920年代電車相片便曾在eBay以23,000元售出。Alan又稱,1950、60年代香港攝影界有「四大天王」,分別是何藩、邱良、翟偉良和鍾文略,因此他的收藏品中除了有古老建築及街道,也有不少這幾名大師捕捉的光影,以及更具現代感的當代作品。

除了收藏,Alan亦有創辦品牌「精藝集」,閒暇時將自己的收藏品變成紀念品,以輕鬆且大眾化的方式保育歷史。「很多時候大家不捨得花錢買原版(舊照片),但又想帶一部分回家,所以就會買這些紙製品作留念。」看着舊明信片,或許會令年長一輩人感慨歲月變遷,但同時亦點燃了新一代人認識歷史的興致。德輔道中的「叮叮」依舊緩緩行駛,任憑物換星移,時代的軌道也照樣運轉着。

最近,Alan與一眾好友再次編著兩本書籍,一本是與收藏家陳照明和學者譚家齊共同整理的《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2024),另一本則是與歷史學者柴宇瀚合著的《叮叮與我:香港電車120週年圖片集》。兩本作品都在上月書展面世,以大量珍藏圖片配合詳細的歷史註解,把繁榮都市的舊日面貌,一一再現。

文:林玥彤

編輯:王翠麗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收藏]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