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有用無用,你懂不懂

文章日期:2024年08月09日

【明報專訊】遊客到墨爾本的博物館看展覽,一般必會到訪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NGV),但一些較小型的藝術館其實也很有趣,今次想介紹的,是一個跟NGV相距大概5分鐘步行距離、外形三尖八角的小型藝術館——澳洲當代藝術中心(Australian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 ACCA)。

ACCA有4個展覽空間,策展人大概每季都換上新的展覽,館內很多導賞員,他們都會主動與你分享展品的來歷和故事。我到達展館時剛好遇上一名導賞員,她耐心跟我分享她對作品的見解,令我對今次2024冬季的展覽「Future Remains」有了更深的認識。

Future Remains的展品由7名澳洲藝術家創作,材料和靈感主要都是來自他們從家鄉收集的雜物。這些看似是垃圾的東西,其實承載着很多來自不同地區的回憶、歷史和文化。如何把出現在過去和現在的東西帶到未來,透過作品討論物質與價值、文化論述和時間的關係,就成了今次展覽的主要課題。

站在展館的門口,第一個看到的是Nicholas Smith的作品idol,頂部棕色的雕塑是由赤陶和蜂蠟所製成,承托這個陶瓷的是一塊澳洲旅行露營車的咕𠱸、松木和紙皮造的圓形舞台。最後他用一條很大的絲帶圍着整個作品,絲帶是袓母替教堂插花時的裝飾,那是Smith從袓母的遺物中找到的。

於是我不禁把那些看似沒有價值的物料、充滿宗教隱喻的絲帶,以及在圓形舞台頂部這麼漂亮的赤陶聯想在一起。Smith透過物料和宗教帶給他的規範,去表達他對階級差異的看法和自由的呼喊。對於未來,如何能把所有東西:有用/無用、自由/規範、高級/草根融合在一起,就成為留給觀眾的問題。

展館中間有3個Teelah George的藝術品,分別是用帆布、麻布和紙皮做成的。同樣是一堆已經被視為沒用的工業垃圾,George在這堆「垃圾」上加上不同的銅製裝飾。導賞員跟我說:「你知道很多藝術品都用這些帆布、麻布和紙皮裝好然後運送嗎?送到展館後很多時候就棄掉了。你看看那邊的紙皮,沿着紙皮邊的銅器裝飾,就好像運送工人的手在搬紙箱時的樣子。把過去發生在紙箱上的記憶帶到現在及未來。」果然,細心一看,其中一個紙皮上佈滿了Blu-Tack和用銅做的物料(用來填補空隙用的),就立刻明白導賞員所說的意思了。替作品補完和裝裱後,無用的物料通常就會丟掉,未來如果要談論再生能源,就應該正視這些還可再用的東西。

面積不大的展館,卻為大眾帶來很深的討論,所有作品都運用了不少看來已經無用的東西,加上創意和理念,把過去和現在帶往未來。ACCA和這些物件都值得更多人看見、更多人討論。就如整個展覽,潛龍勿用,有用無用,你懂不懂?

作者簡介:80後,生於香港,移居墨爾本8年。認為藝術就是生活最美好的事情

文:小柔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