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場:開啟「死亡」對話 心安家寧

文章日期:2024年09月09日

【明報專訊】死亡經常被社會認為是忌諱的話題,但近年人們對於死亡和安寧照顧的態度似乎有所轉變。「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團隊於本年初公布「香港安寧照顧服務社區調查2023」,透過全港隨機抽樣電話調查,訪問了1506名18歲或以上香港市民。一般人以為討論死亡是禁忌,但八成受訪者願意參與是項與死亡有關的調查,而且超過七成半受訪者在參與過程中,談論到生死與安寧照顧時都感到自在,沒有特別不適感覺;被問到如果家人選擇在家中離世時,八成以上受訪者表示不介意,並會繼續居住。由此可見,談論死亡、安寧照顧並不是忌諱,更可成為家中閒談的話題。

開啟對話,是達到心安家寧的第一步。

九成受訪者不知預設照顧計劃

預設照顧計劃是指患有嚴重疾病的病人,透過和家屬、社工與醫護人員溝通,考慮到疾病的預後、治療利與弊、病人價值觀和意願等因素,來商討日後病危時醫療及個人照顧計劃。調查發現,雖然近九成受訪者表示從未聽過預設照顧計劃,但令人意料之外是,對這個詞彙感到陌生的受訪者經調查人員解釋後,六成人表示願意和家人商討預設照顧計劃。可見社區推廣生死教育的力度要加強,讓更多市民及早認識相關概念,未雨綢繆。

調查亦發現,不打算與家人談論安寧照顧的三大原因。第一、擔心屋企人反應;第二、覺得無需要;第三、唔知點開口。然而,有四分之一受訪者表示曾與家人溝通自己晚期照顧的意願,對方不但沒有不良反應,反而更加深互相理解(36.4%)、如釋重負(26.6%)、減少擔憂(22.9%),甚至關係改善(14.6%)。由此可見,展開預設照顧計劃對話和討論,是達到心安家寧的關鍵。

尊重價值觀 減家人爭拗

直接談論死亡會讓人覺得有壓力,但我們要留意預設照顧計劃並不單純關於死亡,更像是關於了解我們是誰?想如何生活?生活中最重視的品質是什麼?當中需要一些個人價值觀和偏好的思考和討論,但並不是想像那麼困難。現在,可想想以下5個問題,你會如何回應?

1.我的生命很珍貴,即使到最後一刻,依然希望保有尊嚴,所以當我病重時,我想要維持生命治療項目是什麼?

2.如果我無法再為自己作出醫療決定時,誰會是最了解、最關心我的人?

3.當我病重時,我想要獲得的舒適照顧是什麼?

4.當我病重時,我期待身邊人如何對待我?

5.每一天我都當是生命最後一天來過,所以我最想對親愛的人說的是什麼?

透過及早溝通和計劃,可以確保你的願望和價值觀受尊重,並為親人提供指引,減少爭拗。預設照顧計劃不僅涉及醫療治療方面,更關乎人與人之間關係和連結,提前計劃及早談論你的照顧是非常值得,這樣你和家人都能有充分準備,更能讓你們在面對未來時,倍感安心。

文:馮廣榮

(賽馬會安寧頌講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