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要數日本藝術代表作,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都是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在1000日圓紙鈔上、在東京JR錦糸町駅南口廣場,以至日本連鎖時裝品牌的產品中,也可輕易找到其蹤影。於下星期舉行的紐約亞洲藝術周期間,有拍賣行將拍賣其中一幅《神奈川沖浪裏》。早前日本頻受颱風吹襲,甚至預警未來或發生超級大地震,葛飾北齋這幅作品,或者給人類和大自然的關係帶來一些啟示。
葛飾北齋(1760至1849年)是家喻戶曉的版畫名家,作品流傳至今成為流行文化icon,在香港也不時看見有人穿著印有其畫作的T恤。邦瀚斯於9月紐約亞洲藝術周策劃多場拍賣,其中為「私人收藏日本木刻版畫與水彩畫」專場領軍的,正是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系列的《神奈川沖浪裏》。
雖然日本經常受颱風、地震、海嘯威脅,但「浪」一直是居住在海島的日本民族的重要文化象徵。拍賣行表示,《神奈川沖浪裏》於1830至1831年間創作,藝術家當時以70多歲的高齡繪畫風景版畫,他不斷改良刻劃浪的手法。細心觀察會發現畫面中船上的人都很細小,雖然我們看不清楚其表情,但在巨浪之中卻感受到他們的恐懼。葛飾北齋透過作品向藝術愛好者帶來的衝擊,就如電影《大白鯊》一樣,讓人對大自然的力量感到敬畏。
拍賣行解釋,《神奈川沖浪裏》的畫面是當年東京灣的景致,捕捉了驚鴻一瞥的巨浪看似要把船隻吞噬的一刻。船隊原本是把魚獲送到江戶(即江戶時期的東京)附近的市場,在風浪之中,船員在船上畏縮着,這時刻求生比掙錢重要得多。波浪上的泡沫白色波峰像爪子一樣把船隻抓住,大浪正威脅要將他們粉碎,而寧靜的富士山峰,則謙卑的躲在遙遠的大後方。拍賣行指葛飾北齋想表達人類在大自然中的渺小,構圖象徵了人與自然的互動。作品在1860年代的歐洲藝壇引發極大迴響,令大家對日本藝術產生興趣。葛飾北齋擅長利用幾何圖形以建構作品的主體,例如用圓形或弧形畫浪、用三角形畫山、用長方形畫建築物。簡單幾筆,已能把日本江戶時期的著名風景繪畫下來。
晚年選瀑布為主要題材
同場亮相的葛飾北齋作品,還有「諸國瀑布巡禮」系列中的《下野黑髮山霧降瀑布》。拍賣行指,藝術家把水理解為充滿動力和精神的力量。瀑布是日本受歡迎的旅遊景點,葛飾北齋的晚年作品便以繪畫瀑布為主,特色是以畫面的大部分空間仔細呈現水打在石頭後翻起的層次。藝術家以西方入口顏料所調製的藍色創作,混合其他日本傳統藝術常見的黃、啡和綠色,構成瀑布景致。
在欣賞葛飾北齋的作品時,除了其主題和構圖,也可以多留意其創作方式。葛飾北齋作品以版畫形式製作,版畫特點之一是可以重複印製多張接近相同的作品,這是葛飾北齋作品得以廣泛流傳的原因之一。但也因為作品以版畫形式製作和傳播,實際印了多少幅難以考證,故欣賞作品時可特別留意景象輪廓的完整度,損壞愈少愈理想。
張大千、傅抱石「仕女」 各有特色
喜歡中國書畫的朋友,則要留意同期中國書畫專場中張大千和傅抱石筆下的仕女。拍賣行指,張大千於1929年創作的《仕女》是藏家引頸以待的作品,他筆下的女性清秀脫俗,比後來敦煌時期體態圓潤、設色濃艷的飛天仙子簡單樸實。如這幅《仕女》作品,便讓人覺得她柔弱、楚楚可憐。張大千繪畫的女像重點並非其面相或體態,而是她的手,這幅《仕女》的手部線條優美迷人。至於傅抱石在1945年創作的《讀書仕女》,則更具雅氣與文人色彩。傅抱石繪畫喜歡參考文學、歷史作品,散發古代文人的風韻。其筆力和線條強勁,古意更濃厚。
明清家具在西方收藏界一直很受歡迎,其中木料經歷數百年仍能保存良好品相,非常難得,而昔日的珍品由東方帶到西方世界亦不容易。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中便有一款17世紀面世的黃花梨三層全敞帶屜架格。架格即今天的書架,除可擺放書籍,也可以擺設其他器物,這款全敞式設計以榫卯組合而成。此品來自香港嘉木堂收藏,曾被著名藏家陳夢家和上海博物館珍藏。優質黃花梨木架修長筆直,木紋優美,有較少見的抽屜設計,兼具實用和觀賞價值。其架格簡單的設計,看起來比今天北歐連鎖家俬店出售的更簡潔,這正是明清家具不尚奢華的精神,受文人所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