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系主任黃建業解釋,平常肉眼可見的光及色彩,均屬於不同波長的光,可見光的波長約介乎380nm(納米)至700nm之間,在這個波長範圍以外的稱為不可見光。雖然人眼看不到,但民用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能記錄波長約介乎700nm至1400nm之間的近紅外線。如拍攝時感光元件同時吸收可見光及近紅外線,成像色彩會與肉眼所見的有出入,因此相機商會在感光元件前裝上一塊IR Cut濾鏡,減少紅外線對成像的影響。傳統菲林相機則毋須安裝IR Cut濾鏡,因為一般菲林對紅外線不太敏感。
紅外線攝影,是利用紅外線與可見光在物件上有不同反射率的原理,拍攝出色彩與別不同的影像。以樹葉為例,在可見光照射下基本上只會反射綠色波長的光,其餘則被吸收;相反如以紅外線照射,樹葉內的葉綠素或組織會反射紅外線光,被已拆除IR Cut濾鏡的改裝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吸收後,便會產生不同色彩,視乎所搭配的「有色」濾鏡,可令綠葉變成粉紅、全白、橙紅等顏色。陽光愈猛,色彩會愈鮮明。此外,衣服物料及編織結構亦會影響反射率,即使同樣是全黑衣物,也有可能拍攝出不同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