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香港與新太空經濟的距離 未有準備 需教育普及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06日

【明報專訊】日本創科企業研發以氣球搭載一般人漫遊太空邊緣;廣州商業航天發射企業「中科宇航」則計劃於2028年推出太空旅遊,謎一樣的太空不再是遙不可及。隨香港有市民獲選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荷專家、香港中文大學的對地監測衛星成功發射,小學下學年起設「科學科」,教地球與太空,以及航天科技,新太空經濟似乎是未來發展趨勢。試想像未來去旅行社報旅行團,職員第一句問你:「你想留在地球,還是上太空?」除了上山下海、食買玩以外,我們能否走一趟突破天際的太空旅行?

本地旅社代理太空團

太空旅行不是新鮮事,美麗華旅遊(下稱美麗華)早在2009年取得美國航天企業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下稱維珍銀河)的太空旅遊銷售代理,協助香港、台灣和新加坡等亞洲地區人士報名參與太空旅遊,此事由美麗華市場營銷策略及發展總監(酒店款待)兼旅遊總經理李振庭一手促成。15年過去,李振庭說香港至今有9名客人報名,本地暫未有人登上那艘太空船,從海拔100公里(或稱卡門線,即太空邊緣)俯瞰那藍藍綠綠的地球。等逾十載之久,難道沒客人退訂嗎?李振庭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客人提出此要求。他續說,能拿出450萬美元(約3500萬港元)上太空的客人,一來旅費對他們來說不是經濟負擔,二來上太空或是他們畢生追求的夢想,故願意等待。「人生如果有機會上太空,回望地球,這是一次無價的體驗。」他說這不是買一張機票去曼谷旅行,航班一再延遲,大不了說一句「我不去了」,取消機票那般簡單。

客人翹首盼望上太空旅行大抵源於好奇,又或缺乏對太空的認知。李振庭憶述初接觸維珍銀河,維珍銀河正好想找亞洲代理,「他們覺得美國和歐洲人普遍對太空的認識遠高於亞洲。在香港,他們說覺得很遺憾,香港對太空的知識是絕對貧乏」。李自言對太空的了解比其他旅遊業界人士算多,才有幸成為維珍銀河代理。他認識太空不是靠教科書,而是源於手機還有實體功能鍵的年代。當時手機鏡頭仍未清楚拍到月亮,對攝影素有興趣的李振庭思考:「月亮究竟離我們多遠呢?為何這麼難影?」始研究太空,雖稱不上專家,但有基本了解。

學者:本地新太空經濟發展落後

大眾認知的「太空」大概與火箭發射和人造衛星等深奧知識有關。李振庭說太空旅行更為親民,只須待在太空艙觀賞地球,不用花好些年頭來訓練。太空涉及的領域甚廣,而太空旅行只是「新太空經濟」的一部分。新太空經濟指與太空活動相關的產業,包括旅遊、農業和數據經濟等,例如特斯拉(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創辦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開發了衛星寬頻網路「星鏈」,為偏遠地區提供互聯網服務。創星匯(OASA)創會主席、香港大學太空科學碩士課程客席教授李嘉樂(Gregg)認為,本地新太空經濟生態發展落後,「(太空)教育不足夠,如果沒足夠了解,又怎做事(發展)呢?」加上易變、不穩定、複雜和模糊的VUCA(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時代來臨,Gregg續說:「世界變得太快,沒機會計劃,任何長遠的政策基本上不可行。」就好比上周因電離層閃爍而突然取消的國慶無人機表演,變幻原是永恆。不過Gregg說這並非不能解決的問題,「很多事情都可以解決,政府和業界要試」,他認為香港應嘗試不同太空產業,從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約3年前,Gregg發現本地人對新太空經濟不甚了解,「(新太空經濟)基本上不存在」,便成立「創星匯」盼教育年輕人航太產業。他舉例說,1999年美國的史丹佛大學和加州州立理工大學兩名教授提出「立方衛星」的概念,讓大學生可製造小型衛星,並普及到中小學生教育。「5年前,新加坡、韓國和菲律賓也有教年輕人如何砌立方衛星,香港沒這回事。」直到兩年前,香港大學才舉辦本地首個讓中學生參與設計和製作「立方衛星」的「新時代太空經濟計劃」,Gregg記得有學生將親人骨灰放入「立方衛星」環繞地球運行作「天葬」,他認為這想法很好,但若投入作新太空經濟的商業用途,「有多少人需要這東西和有興趣使用?我猜也是有錢人吧」。若想降低成本,要先教育推廣,有了行業競爭,技術才會慢慢走向大眾。

啟航前接受5日訓練 船上感受失重狀態

說回太空旅行,西班牙航太公司Halo Space推出的「極光號(Aurora)」太空旅行計劃,索價16.5萬美元(約128.7萬港元),據稱是目前價格最便宜的,但仍未必是普羅大眾負擔得起或捨得花的錢。如此說來,太空旅行是富豪才可做的事?李振庭笑言,以現時收費來說的確是,「我儲也儲不到錢去,要等我發達,突然發達我就會報名,如果我要去到,一定要等太空旅行普及」。即有更多國家的航天公司搞太空旅行?李相信這至少要花上數以年計。旅遊代理是一個被動角色,李振庭續說:「除非能自主研發太空運輸工具,暫時來說,中國會是一個好實在、已經做得到的國家。」內地的「中科宇航」表示將於2027年進行「太空旅行飛行器」的首次飛行,並計劃在2028年開始載人到太空邊緣旅行。

事實上,維珍銀河多年來測試以太空船載客往太空,在海拔大約88.5米公里的高度飛行,每次送不超過6名旅客及2名飛行員往返太空邊緣,迄今進行了4次商業太空旅行。李振庭以維珍銀河太空船「團結號」為例,每次只能載客6人,太空船每次完成飛行任務後都要進行詳細檢查,「確保一切安全,才能定下一個日子再飛」,乘客要長時間輪候。李振庭聽說10多年前太空船票開賣,全球逾800人報名,「美國和歐洲報名的踴躍程度遠超亞洲」,不過美麗華負責的亞洲報名數字未能作準,因為太空船可以飛了,乘客身體卻不行了,「有一批客人的身體狀况或已經不適合再飛了」。

太空的微重力狀態對人體造成巨大負擔,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荷專家的體格要求,男女身高均限制於175厘米以下、要身體健康和沒過敏體質等,便知上太空不是兒戲。不過太空旅行的飛行高度不會超過海拔100公里,與平均高度約海拔400公里的國際太空站相比,離大眾認知的「太空」相距甚遠,故乘客要求也不如太空人般嚴格。李振庭稱「(太空旅行)安排上會避開人體承受不住的衝擊」,年齡也不是問題,他說維珍銀河太空旅行船票2009年在亞洲開賣,當時有一名80歲的日本人報名。

根據維珍銀河網站顯示,乘客報名前毋須接受傳統體能測試,只提醒客人在太空邊緣飛行是相對強烈的身體和感官體驗,假如身體健康可更能享受太空人訓練和旅程。李振庭雖沒親身體驗過太空旅行,但美麗華獲選為維珍銀河代理後,他曾參觀維珍銀河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太空站,接受簡短的講解課程,了解客人將有怎樣的太空體驗。「維珍銀河相信他們的教學已很足夠,我不需要是太空專家,因為這只是旅遊而已。」乘客展開旅程前,要先在維珍銀河的太空站接受為期5日的太空人訓練,然後搭上太空船;其間可離開座位,在艙內飄浮,感受約4分鐘的失重狀態,透過窗戶俯視地球,歷程約1個多小時。

太空旅遊不上天? 睇火箭發射都得

雖說大眾仍未能輕易參與太空旅行,但可以靠肉眼看火箭升空。美麗華有開辦到海南島看火箭發射的旅行團,李振庭說遊客反應熱烈,「因為不是每日都能看,客人是一窩蜂地去(報名)」。團友距離火箭至少4公里遠,抬頭望着火箭筆直地一飛冲天,噴發的煙霧和火光劃破長空,李振庭說團友十分興奮,「導遊說那班客人在狂叫」。Gregg表示留在地球觀賞火箭發射也算太空旅遊,而海南島不止能看火箭升空,還能參觀文昌航天超算中心和文昌航天科普中心,將來更擬建航太主題樂園和太空體驗館等,「你去海南島可以玩不同活動,但香港不知道有什麼可玩」。Gregg說香港未準備好發展太空旅遊,甚至新太空經濟,尚要摸索定位,探尋有能力發展的商機,他再強調要先從學校教育入手,讓大眾充分理解何謂太空。

既然本地有大學成功研發衛星的先例,「衛星幫我們深入了解世界,例如地球的天氣變化,我們也是靠衛星看到的」,Gregg認為香港或可利用低地球軌道衛星蒐集數據,配合人工智能作分析,發展數據經濟。譬如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澳科一號」衛星項目,探測近南大西洋異常區(SAA)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數據,有助研究天文和地球科學。不過發展衛星帶動的數據經濟,意味要有相應法規管理其應用。有關香港公司現時須取得特首根據《外層空間條例》發出的外層空間牌照,以及由通訊局根據《電訊條例》發出的空間站傳送者牌照,才可發射及操作衛星,但Gregg說低軌衛星蒐集的數據如何跨境或跨國流通仍未有清晰指引。

【太空旅遊篇】

文˙ 姚超雯

{ 圖 } 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