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從學校到職場,或許人人都做過生涯規劃。一張量表,幾條題目,加上興趣愛好、年齡性別,便可推導出一條「最適合」的路,雖不是百發百中,但也成為人們規劃未來的重要指導,彷彿沿着生涯規劃行下去,便可一路順遂無憂。
其實,古代「文青」也有生涯規劃。或是入朝為官,居廟堂之高,求榮顯於世;或是退隱山林,處江湖之遠,研山水之道。香港藝術館正展出「古文青生涯規劃——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選」,在古代名家的傳世墨迹中,或許可以重新思索生涯規劃的意義。
宮廷畫家詞臣突圍有「秘笈」
「明末清初之際文人的生涯規劃,離不開『仕』同『隱』。」香港藝術館一級助理館長(虛白齋)李浩祥說。「仕」,或是以畫藝聞名,受到帝王的召喚,成為宮廷畫家;或是成為文化菁英,「科舉考得好,便入翰林,做詞臣」。
走入展廳,第一眼便見到清代宮廷畫家唐岱作品《秋山不老圖》,長卷上是綿延的山巒,山後是雲霞青松,山前有古寺晚鐘,一派壯美河山躍然紙上。李浩祥分享,被清代康熙帝御賜「畫狀元」之稱的唐岱,「堪稱宮廷畫師界的KOL(網紅)」,但其實他曾兩次參與科舉考試而不中,一度仕途無望,幸好因畫技精湛,被收入畫院,可謂是「朝廷關了一道門,也會為你開一扇窗」。展覽設有「在朝秘笈」板塊,從《秋山不老圖》這一「教科書」級別的宮廷畫中拆分出「手筆俊拔」、「別出新意」、「唯命是從」、「歌功頌德」四大優點,教觀眾欣賞古畫的同時,亦「教你點樣面對這個職場」。
科舉不第而有一技之長者,有畫院生存秘笈;而在科舉中成為進士,「成功入到職」的人,「在大家都咁叻嘅宮廷之下,想要突圍而出,也有小小秘訣」,李浩祥笑說。他解釋,詞臣,即帝王身邊的文官,「要取悅皇帝,必須要有文學知識與藝術細胞,厲害的詞臣甚至可以成為皇帝的老師」。因此,詞臣的書畫中「可以體會到他們如何在迎合皇帝的同時,又不失個人特色」。展覽中有有着「濃墨宰相」之稱的清代詞臣劉墉的書法作品,濃墨重彩亦不失文人之飄逸,筆墨之間,不難窺見詞臣的「生存之道」。
「避世」遺民研佛 改名、作畫抒亡國情
往前幾步,跨過拱門,選擇「隱」的文人作品藏在展廳深處。李浩祥解說,明末清初、朝代交替,在朝的文人迎來職業生涯的分岔口:「他們不得不做出去留的選擇,做貳臣還是做遺民。」若選擇做侍奉兩代的貳臣,會被清朝皇帝寫入「小氣簿」,有朝一日秋後算帳;若選擇做覆滅明朝的遺民,不仕新朝,則在官場上走到窮途末路。於是,眾多遺民歸隱田園,寄情山水。
遺民中最為「避世」者,當屬畫僧。面對滿漢政權更迭,明代遺民有人心向佛門而剃髮為僧,有人為保全性命而棄儒從佛。他們隱姓埋名鑽研佛法的同時,將對故國的懷念之情融入書畫之中。展覽中,有畫僧「八大山人」朱耷的《蘆鳧圖》。原是明朝皇族後裔的他,在明亡後遁入山林。他筆下的蘆鳧,單足而立,翻着白眼,似對世界有着強烈不滿;他筆下的山水,偏居畫紙一角,盡顯「殘山剩水」之態。「遺民如何表達自己的亡國之情呢?除了畫作,就是改名。」李浩祥說。展覽特設「在野秘聞:古文青改名潮」板塊,其中可見「八大山人」名字的由來,亦有其他明遺民以名明志的巧思,「希望令觀眾知道,原來他們用如此隱晦的方式,仍然堅持表達自己的志向」。
從古至今,上至國破山河在,下至喜歡的樂隊解散,文青的世界,彷彿總有數不清的離愁別緒。在李浩祥看來,「近年來香港愈來愈多青少年面臨着各式各樣的問題,或許都與生涯規劃有關。我們用生涯規劃這個議題,將古今聯合,希望告訴觀眾: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其實古代人都面對過——考試、搵工、社會時局變化,令到規劃好的事沒有辦法做到……我們要學習古人的智慧,在古人身上找到面對人生的方法,再用到自己的生活上」。
「古文青生涯規劃──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選 (第一期)」
日期:即日至2025年3月5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6:00 (周一至三、五)
上午10:00至晚上9:00(周六、日及公眾假期)
地點:九龍尖沙嘴梳士巴利道10號香港藝術館2樓虛白齋藏中國書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