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回討論到救市良方,執筆之時,現象級電影《 破˙地獄 》香港累積票房已衝破 1 億 1510 萬港元,超越同樣由黃子華主演的現象級電影《 毒舌大狀 》,登上香港最高票房華語片首名。
電影超級火熱,當然激起海量評論,有論調指出,既然已成文化現象,再討論電影的藝術美學、戲劇元素,已沒有意思。耶穌基督說:「 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同樣,現象的歸現象,戲劇的歸戲劇, 沒有審視戲劇或電影藝術的得失,不足以審視現象的因由。
先看看其敘事曲線:
以四段式分法來分析 ——
1/4 點:道生(黃子華飾)為客人準備的紙紮 Maserati 跑車,鬧出風波。
3/8點:(Pinch Point1位置)甄茵(韋羅莎飾)要為兒子防腐保存,存放義莊,道生與文哥(許冠文飾)因此事起了衝突。
1/2點:蘇蘇(梁雍婷飾)為見同性愛侶熙雯的最後一面,熙雯的丈夫黎先生(白只飾)從中阻撓,道生暗中調解。
5/8點:(Pinch Point 2位置)文哥中風,大兒子郭志斌(朱栢康飾)跟妹妹文玥(衞詩雅飾)因為照顧父親及移民的問題,發生激烈爭論。
3/4點:(高潮點位置)文哥交付長生店給道生打理。
文哥猝逝的情節,在戲劇框架的高潮點之後,在此之前,其實並沒有敘事主線,更遑論副線,主要的戲劇衝突點(電影以情緒爆發作為呈現),在最後的1/4時段(包括出片尾字幕),突如其來。
因此學術點來說,影片並沒有敘事結構,沒有主線衝突面,情節沒有拉升戲劇溫度,推不起戲劇線至高潮點,到第二幕結束至第三幕開始(情節點2=高潮點),其實還沒戲可唱,至到最終的一場戲,才驟然而至,人物、處境之前完全沒有鋪墊, 所謂主題,也是宣之於口,完全沒有通過戲劇的手段來隱藏,讓觀眾來發掘。
結構鬆散拉不起戲劇曲線
若以敘事電影的尺度來衡量,電影結構鬆散,整體沉悶,配樂催谷,處理煽情,很多場面,都是情緒發泄,首兩幕所發生的事,一件又一件事之後,互不關連,要多拍十多廿件事件也可以(所以有論述說像是電視單元連續劇),拉不起戲劇曲線,本應是Rising Action,但觀影的情緒沒有升溫,戲劇橫移,理應是高潮的位置,文哥把長生店交給道生,之後並沒有一個懸念或迫切性會令到觀眾看到尾,電影其實已然可以在這裡完結。
來到最後時分,文哥的遺書要志斌(朱栢康飾)跟文玥為自己破死獄,戲劇的衝突才出現,可是已經太遲,所謂 Resolution,也限於情緒的宣泄,毒舌殯儀師,大義凜然,痛斥主流傳統,又是送你一大塊「人參」。
試比較日本片《禮儀師之奏鳴曲》(2008,瀧田洋二郎導演),人家的戲劇衝突十分明顯,本木雅弘飾演的管弦樂團的大提琴手,卻因樂團解散而失業,轉職為禮儀師,但在日本社會層面上,這種工作仍然受到排斥,家人與妻子並不喜歡,他在戲劇線上的任務,是令他們諒解和接納這份有意義的工作。最後一幕他要親自為他憎恨已久的父親遺體入殮,為電影畫上動人且完美的句號。
如果要在個議題上說故事,文哥「需要」在第一幕完的情節點一,又或最遲要在中間點的位置,便要死掉,然後引發女兒可不可以為他破地獄,開啟歷程,這樣才有戲劇。假若要探討這個議題,就算主角爭取不成功,失敗告終,也能成功的呈現主題,悲劇之所以重要,就是放在現實的世界上,不是事事也能如願以償。
像平權但卻是偽命題
再說電影的題旨,好像是平權,提升女性地位,突顯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可是在劇中此一重要決定,父親沒有在生前交託,而且道生看了遺書之後,也竟然事前沒有跟文玥商量溝通,自把自為,急就章的現場擺她上枱,經常「畀個驚喜你歎」,也非專業所為,亦沒有問她意願,急急的拉她上馬,其實都是以父權沙文主義震懾壓到一切(好多評論也提及),所謂女性平權,都是偽命題。
關於道教儀式的技藝,那一場煞科戲,也只是用蒙太奇蒙混過關,並沒有顯出演員苦練破地獄的技藝與能量。
為了表面戲劇效果卻架空現實
再者其他所謂戲劇的設計,加上一人身兼多重專業身分,都是為了剎那且表面的戲劇效果,而罔顧和架空現實,例如:
疫情時候,許多婚宴的生意當然受到影響,但現實是很多公司把規模縮減,解散員工,希望他們疫後重投行業,如果真的要去到最惡劣的情况,大不了結業,然後打份工如保安員,其後疫情之後再戰江湖,重開本業,哪有在疫情時由一個行業,急轉彎到另一個行業,且不是打工,而是變成老闆?況且主角年紀也不輕(劇中說50多歲)。文哥到了 80 歲(劇中說)還沒有退休,也不合理,繼續工作的戲劇性需求是什麼?到頭來這樣的安排,還不是遷就了卡士。
東華義莊的服務對象,是本港居民或海外僑胞,須將先人靈柩/骨殖/骨灰暫時存放一段時期,均可寄厝於義莊內,也有骨灰龕位租賃服務,不可能把屍體木乃伊化然後把靈柩長期留在義莊,直至科技可以復活逝者,沒有人或委員會會簽發這樣的批文,現在的戲劇處理,完全是不可置信。
長生店與仵工的工作根本是兩種專業,長生店負責棺木買賣和接洽生意、葬禮流程服務,仵工是負責入葬和執骨,要有合法牌照才可以工作和服務,片首明叔(秦沛飾)表演執骨,其實跟戲劇沒有太大的關連,只是資料蒐集的炫耀而已。
說到Maserati紙紮跑車,早段形容道生那麽貪財或拮据,沒有理由事前沒有跟客戶溝通或者傾妥價錢下(報道指道具成本也要5萬多元),突然間送出這樣的「厚禮」?一位專業的殯儀師,也沒有可能不知道,死者的肇事的原因,起碼會問吧。
情節的設置,也十分功能和即食,不太可信,文玥沒有感情生活,只因喃嘸傳男不傳女?只有炮友(馬志威飾),為的是鋪陳他的法妻(艾妮飾)在街上掌摑她 ?
道生的妻子曾美玉(周家怡飾)突然懷孕,難道他們對生育或避孕,沒有共識?只為了結局道生講出對人生理解的所謂金句?
道生與文哥的南音鋪墊,前後出現了三次,在編劇的行內,稱之為「佮佮冚」 ,最終目的,是要在文哥死後,用那些歌詞,來打動觀眾,賺人熱淚。好多人以為,那便是劇本結構,其實不然,這只不過是某些元素的Reprise。沒有做好戲劇基本的敘事結構,而去搞「佮佮冚」,其實是本末倒置。
若以敘事和戲劇的準則尺度來衡量電影的基本水準,不可以謂之達標。
演員們當然落力演出,我城不是沒有好的演員或技術人員,只是很少有好的劇本,這才是整個電影產業的命脈。
話說回來,那電影為什麼會超級賣座,變成文化現象?
明星類型金句的套路
前文提要,過去半世紀港片的賣座套路,是「明星+類型」, 武打片、喜劇、功夫笑片、英雄片、殭屍片、新派聊齋、無厘頭笑片、臥底片、宇宙最強打鬥片等等類型,與不同世代的明星,互相更迭,到這一世代,還得加上「金句」,變成「明星+類型+金句」。明星,自然是子華神;類型,是行業電影;金句,要普度眾生,可是金句,必須出自明星的嘴吧。
去看一場子華神的電影,彷彿等於去一個宗教領袖的佈道大會,令觀眾能夠紓緩及宣泄抑鬱的情緒。想當然這合用於本土觀眾,然而子華神的效應,可以去到幾遠?有內地的朋友報料,範圍可以去到大灣區,《毒舌》內地的總票房,廣州、深圳、佛山三個地方,已經佔了一半。《破》片 12 月 14 日在內地上映,子華神有幾爆,到時自有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