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給大家的文案:有時學會愛自己,擁抱自己嘅同時,都要慢慢接受多點藏在深處嘅自己多一點;我估學會共存與接受都係一個一世人嘅關係;無論係一個點解嘅自己都好,熟悉與否,佢都係你自己,唔好怪或恨呢個自己。」音樂人吳林峰在《心後事》的文案如此寫道。2023年末他發起了《26/366》計劃,挑戰在2024年366日裏作出26首歌,從節奏輕快、鼓勵人把握當下踏出第一步的《開始之儀式感》,到節奏較沉、以與情緒病共處為題的《心後事》,以一系列創作展開了一場與人生的對話。一把溫柔而澄明的聲音似乎在對你說「停一停、唞一唞,擁抱自己再前行,旅程尚未結束」。
「人人能找到寶藏」 社工經歷帶來啟發
中學時期的吳林峰曾是問題少年,參加學校義工活動後開始改變,也會想「如果可以幫番人就好啦」。中四暑假因壓力與友人在沙田公園街頭演唱(busking),發現自己對唱歌的熱愛,開始嘗試創作。直到中五方萌生報讀演藝學院的想法,並上網自學流行曲後製軟件,亦以社工作替補方案。及後雖未能如願入讀演藝學院,曾質疑自己並非做音樂的材料,但他修讀了同樣有興趣的社工高級文憑,希望家人放心之餘,也保證有經濟能力支撐興趣。
就讀大專的兩年間,他由沙田公園唱到時代廣場,不止有人駐足傾聽,也認識了不同音樂人,更開始被委託製作音樂。畢業後投身社工界,專責青少年工作,卻發現工作佔據生活九成時間,漸漸「冇咗自己」,亦被伴隨責任感而來的壓力逼得喘不過氣:「佢咁信任你,幫唔到會點?」更無助的是,感到不少社會問題無法根本地改變,「幫完都只會有千千萬萬個佢」。未料本來因感busking到樽頸,打算在畢業時上架製作了約一年的《你是萊特》後便全心投入工作,卻意外成為了當年新人、歌曲打入了叱咤,便決然辭職「任性一下」。
「回顧番,辭職都係一生中幾勇嘅事。」如常回到辦公室,驀然打起辭職信、執拾離開,事後才清醒過來;其後一個星期都在公園乾坐度過辦公時間,直至用積蓄租用錄音室才敢將此告知家人。但任職社工也為他帶來了啟發:「你唔係一個幾特別嘅人,同在社會生存,大家都一樣」、「冇一個人應該畀人睇唔起,都冇一個人應該畀人冇原因地尊敬」,而當初在學時討厭的自我檢討習作,則成為了日常習慣——臨睡時會在牀上思考當日有什麼令自己後悔的事,慢慢了解每人都需要從生活中明白自己是怎樣的人。想起當時遇到不少人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他希望透過音樂講:「冇人係特別㗎,我得你都得。」在計劃中較早推出的《Just Me》,他罕有地rap出「係……夢想最緊要係要執著/但唔好去到最後先至發現/對自己太忽略」,又在副歌以「彼此只不過 是人類一個/人人能找到寶藏/我有我找出的答案」道出人應重新注視自己,面對種種標準、失落後交出自己人生的答卷;乃至後來的《風》以「明天起學會放低我/風一樣沒有界限的我」展開一段與自我和解的旅途,都不難看到當時的思考一直延續至今。難怪仍續有社工證的他,笑稱自己算是「樂壇社工」。
「放下顧慮盡全力去追」 為自己衝動一次
由《街燈》到《我也難過的》,又寫出《狂人日記》等歌曲,吳林峰的音樂事業漸上軌道,過去一年卻近乎以前途為賭注開展了《26/366》,出發點意外地簡單:「想有一個玩自己一年但係可以記得一世嘅經歷。」但「要衝動下」的原因,亦在於吳林峰有感全職音樂工作數年都只是「渾渾噩噩」地見步行步,雖有成績,但真正被人記得的作品不多。思考未來路向時,不知該迎合大眾品味爭取知名度,還是堅持自己興趣。看似簡單的答案,考慮到如今的製作牽涉監製、填詞人、電台DJ等持份者,希望創作能夠給予他們信心、覺得幫助自己是值得的。但這些擔心卻又拉遠了他和創作的距離,2023年末規劃來年計劃時更是毫無頭緒:「為人寫?滿足得你,又要滿足佢,我要滿足幾多人先得呢?」說了這麼多「其他人」,他才發現自己已很久沒有全神貫注為自己寫歌,於是「淨係想做啲有火嘅嘢」。
加上疫情後復常,又再見證朋友移民,甚至被迫放下夢想——耕耘多年卻因疫情停擺,規劃好如何在疫後創作又突生變數,似乎用盡方法應對都追不上此地的變化。而當朋友為吳林峰能做喜歡的事並取得成績而高興時,他卻為努力無法被看見的朋友感到難受,便想在激勵自己創作的同時,「畀啲火身邊嘅人」。
時屆年末、時間無多,吳林峰最終發現了KOLOR每月發布一首歌的《Law of 14》計劃,決定以兩星期一首歌的節奏策劃《26/366》,並隨即在兩星期之內完成計劃中的「第0首歌」《So Let it Go & Flow》,以此說服公司:「好似本身諗住街場hea打,但最後比分19比20,差一分決勝分,點樣都落火去衝,得同唔得你都覺得係爽。」至於餘下的如何進行,則邊做邊想—— 一如他歌中所云「放下顧慮盡全力去追……未來 反正都不能猜測」。
「沒你怎會有今天」 同儕支持打消棄念
計劃跟不上變化,同樣也發生在這一年的創作旅程。吳林峰以馬拉松形容——「頭3公里搏盡,5公里打後開始攰,會諗『真係頂唔住,不如算』,但唔得、未完喎」,唯有用「真係好唔想做呀但對腳繼續郁嘅心態做」,直至回望發現已走了不短的旅途,「臨尾想快啲完又突然有番力衝」。
靠着一團火,吳林峰在受訪時已經寫了25+1首歌曲,延續着對內在情緒、重拾信念的關懷。看似早已為所有歌曲定下大致主題,但他指只有最初5首及最後3首曾於事前計劃部署,到了中段則因創作時程太緊迫「冇心機plan」,總覺只要一日放鬆就會無法完成。被時間推着轉動,他提到完成頭3首便開始「好唔開心、超級唔想做」,有時更會鑽牛角尖質疑自己為何要推掉其他工作、絕地反擊般追趕着時間創作。
「看見了路口 怎麼我又想著回頭/方向被自己左右」(《有點煩NOW》)——雖然由零開始構思音樂並不輕鬆,但排除萬難、聽到最終成品時,吳林峰總會興奮地感到「我真係genius」。自勉過後,縱也曾因迴響驟覺失落,但已沒時間顧慮太多,只得盡快確定想要說的話,埋首製作下首歌。不過他認為每次收到其他音樂人的素材都如拆禮物,再沮喪也好,一聽就會覺得動力隨之而來。
「沒你怎會有今天/回望過往的點線面/誰又可一個撐到明天」(《感謝曾出現在你的生命》)——最大推動力是不想浪費其他音樂人的付出,以及他們對自己的信任。例如吳林峰曾替自己喜歡的組合艾粒作《組合》一曲,這次則找來少爺占替《風》填詞。每首歌曲定下大致的曲詞後,他也會和填詞人一起寫文案,希望以文字傳達歌曲的信息、為聽者帶來力量。
「再貫通心靈 四分鐘」 為某天某人留動力
回望過去一年,吳林峰說自己2024年「好摺」,或如他在《呼吸困難》唱道「如像欠缺了氧氣/害怕與世界接觸 孤單的機器」?但他確信自己「成功挑戰做咗一件幾型嘅事」,每首歌都有所突破,也作了不同嘗試,如走出了對編曲的恐懼、自己編電結他獨奏,甚至還創作了以日文寫成的《朝食》。未料本來預計會全年埋首創作的自己,卻參加了《三俠四義》音樂會、《王雙駿HATS ON音樂會》等不同演出,在創作中段舉辦了《ROUTE 58 music sharing》,更在西九音樂節站上舞台獨對上千聽眾以歌曲寄意,也令他對表演有了另一番感受:「有人肯聽自己唱歌,真係幾正。」
整段歷程中,吳林峰最深刻是一開始的《So Let it Go & Flow》,不僅為了要證明計劃可行而以極短時間完成,更找來了替陶喆打鼓的音樂人劉濰豪合作;而訪問時尚未面世的最後一首歌《瘋子》也同樣刻骨銘心——「歌詞都未有,剩低10日咋,都唔知做唔做得切,但唔想爛尾」。談到對歌曲的期望,他則指「雖然我冇改變到世界,唔知有冇人嘅人生因此改變」,但相信這些歌會一直留存,總有一天會在聽者的心中留下一些東西,或也有一個機會成為某人的動力。這番話可令聽者想起《豆豉》裏「孤單中聲援 現有愛恨 融會文字與曲風/再貫通心靈 四分鐘 流淚讓旋律 躍動/洶湧 感染廣闊的星空」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