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需要精神勝利

文章日期:2025年02月09日

【明報專訊】就在《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登上中國影史票房冠軍的那天,筆者去看了這部動畫片。此時春節黃金周已過,戲院裏仍是少見的墟冚:父母帶着子女,甚至爺爺嫲嫲帶着孫子女,還有結伴同行的少年、卿卿我我的情侶,買好爆谷可樂、準備好3D眼鏡,在戲院門口排起長龍。

筆者近年不時入戲院,但往往是小貓三兩隻「包場」,觀影的也多是有錢有閒的長者,或是特來品鑑的文藝青年。這大概是過往看的題材如《白日之下》、《破.地獄》都較沉重,不像《哪吒》屬闔家歡類型。但未開場時,筆者仍有點疑惑,這《哪吒》雖是「闔家歡」,但片長近2.5小時,小朋友坐得住嗎?會問東問西嗎?大晚上的,會鬧眼瞓叫離場嗎?

小觀眾笑了哭了

誰料,小朋友乖乖觀影全心投入,連上廁所者都甚罕見,哪吒打贏的時候歡呼加油,騰雲的時候大叫「快點快點」,哪吒與母親生離死別時,全戲院更聽到一片「索」鼻涕之聲。有些家長還在旁邊輕聲安慰「演戲的而已」,但其實無需這樣做,下一分鐘情節推進,小朋友的情緒又被帶走了。

坐在筆者身邊的一名小女孩,連續幾次問她爸爸一個問題:哪吒是不是一個小朋友呢?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從形象上看,哪吒是一個玩世不恭的小朋友,定位只有3歲(在《封神演义》中哪吒是7歲才鬧海)。影片一開始,陳塘關百姓上前歡迎哪吒「恢復肉身」,問他要不要學書法、學音樂?便是在諷刺當下家長自小為子女報讀各類興趣班的現實。但這個不好好讀書的小朋友偏偏法力無邊,發起狠來時,東海龍王都不是他對手。

以小勝大,以弱勝強,這大概是每個小朋友心中都有的夢想,所以卡通片也多是這樣的平民-英雄主義敘事,普通美少女變身成戰士,小男孩被蜘蛛咬一口便有神力,平平無奇的大雄有多啦A夢這個超級助手。但是現實中哪有這麼多妖魔鬼怪,小朋友每日與之「戰鬥」的,不外乎就是中英數,美術,音樂,體育……老師雖有要求但未必時時可以「一對一」監督,最大的「敵人」正正是「日哦夜哦」的父母。

哪吒離家前往玉虛宮時,母親伸手想擁抱卻被他拒絕,理由是「肉麻」、「很多人看着」。是他不愛父母嗎?不是,因為如果犧牲自己能救父母,哪吒幾乎想吞下放在面前的「滅魂丹」。到了生離死別關頭,哪吒更在母親懷裏大哭道:對不起我天生是「魔」,變不成父母理想的樣子,但母親諒解道,這都不要緊,做你內心想做的事情。這大概是小朋友們都想從父母那裏聽到的話,但這竟是母親的遺言,怪不得戲院全是啜泣聲了。

而《哪吒》顯然不是一齣只給小朋友看的電影,成年人觀之則是况味複雜。「妖界」個個努力修道,犯錯要麼被鎖在海底煉獄,要麼被天庭捉走,原以為會接受正道感化,誰知是被投入鼎中煉成仙丹、被別人吃掉(這個設定細想來有點恐怖,但「叮」一聲變仙丹的效果或是考慮到小朋友的接受程度)。「仙界」諸子原以為入了名門正派便捧到鐵飯碗,誰知「仙翁」另有圖謀,「正義之師」一下子陷入價值混亂,但「竟無一人是男兒」出來指正,眼看着滔天大罪就在眼皮底下發生卻束手無策。

從神怪世界回到現實

很多人信了那句氣蓋山河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為着「反抗精神」去看《哪吒》。但到頭來發現,哪吒反抗成功了嗎?他救下了龍族和海妖,但天庭並沒有被砸爛,仙翁並沒有被正法,自己的家園卻是滿目瘡痍,再也不能回到從前。成年人的世界不正是這樣嗎?小時候以為是自己不夠強大,長大了才發現成年的世界有更多煩惱、更大責任,而且還不像以前有父母在旁幫手,全部要自己面對。曾經想改變現實,到頭來都是被現實教訓。

中國的神怪故事往往都有些「反抗精神」,孫悟空和哪吒是當中表表者,從「好打」這角度來講自然不在話下。孫猴子大鬧天宮後,被鎮壓在五指山下、被唐僧收為徒弟,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後,獲封「鬥戰勝佛」。如果說他一開始是反對天庭秩序,最後的皈依算不算「成為了自己討厭的樣子」?電影中的《哪吒》因為對抗仙翁而被褫奪「升仙」考核的玉牌,但他無所謂,他是魔童,他的能力本來就不只有「升仙」一個評判標準。

除了孫悟空和哪吒,牛郎織女、梁祝、白娘子、七仙女……為什麽個個都想着破戒違天條?曾有研究認為,傳統社會禮教規矩甚多,尤其對女性欺壓甚重,但女性又是對下一代講故事的人,於是乎便編排很多神神怪怪,當中又以女妖怪特別多,在想像的世界中使出神力、衝破牢籠、掙脫枷鎖。之所以很多書的作者仍是男性,是因為只有男性才有機會受教育、識字,將這些口頭故事蒐集、記錄下來,但不能抹殺女性在創造、傳承民間故事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

也就是說,自古以來,人雖很難改變現實,也藉着文藝作品去表達這種情緒,觀眾也接收到這一信息,並深有共鳴,這些故事便流傳開去,這便是一種「精神勝利」。《哪吒》大熱,其中一個因素是農曆新年,人們需要更high的情緒價值,需要一個正義能夠戰勝邪惡、弱小可以打敗強大的故事。同期賀歲片《唐探1900》、《蛟龍行動》等都帶有這種元素,但題材都稍嫌深奧嚴肅,不如《哪吒》般老少咸宜,而且本身就家喻戶曉。

有評論認為,中國近年在國際上常遭欺壓,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和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都予國人吐氣揚眉之感,雖然大環境仍是不佳,起碼某個領域上有點突破,《哪吒》也是這種心情的反映。但要知道,覺得自己被欺壓的不只是中國人。信了「MAGA」的美國基層白人也覺得自己受「DEI」壓迫,決定再將特朗普送上台。但特朗普是不是他們的救世主?能不能改變他們的生活境况?可能要多年以後才見分曉,不過選舉那刻「MAGA」為他們提供了情緒價值,讓他們感覺到「精神勝利」,那便夠了。

每人心中都有一個哪吒

「精神勝利」的弊端在於,易被情緒蒙蔽雙眼,例如人工智能,今天DeepSeek超過別人,明天又會被別人超過,機械人、機械狗、無人機也是一樣,稍有一點技術進步,就以為勝券在握,其實決賽還遠未到來,是不是高興得太早?但《哪吒》不同,它只是一齣戲,沒有那麼多國仇家恨要承擔。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哪吒,有弱點、不完美,但很想贏一次,現實中贏不了,那便買張戲飛入場,與家人開心一下吧。

文˙余衡方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