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前英帝首相施紀賢獲邀出席歐盟領袖會議,被視為其「親歐」政策的一項重大突破。但是,會議殊不簡單。這次會面,當然有枱底討論。相信英歐雙方並非單純討論如何重塑關係,而是歐盟希望,或者要求英帝一齊合作,如何對應(或抗衡)美帝特朗普(侵侵)來勢洶洶的對歐政策。
英欲「穩美 親歐 傾中」
自去年7月,英帝工黨上台後,為挽救經濟,搞了一個全新的外交政策及吸引外資的經濟政策,簡單而言,是「穩美、親歐、傾中」。「穩美」的意思,在於穩住美帝的外交關係,嘗試就兩國自由貿易協議取得一定進展。這是原本侵侵時代開啟的事項,在拜登年代就停滯了。但是無論如何,繼續推進有關討論對英帝經濟有利。「穩美」的更大含意,在於英帝期望在轉向親歐及傾中之時,取得美帝的支持,穩住與美帝的特殊關係,不會讓美帝覺得英帝在搞搞震。
在穩美之時,工黨要思考如何與歐盟推動一個更緊密的政治及經濟關係。多年之前,英帝在討論脫歐的時候,有所謂「硬脫歐」與「軟脫歐」之爭,即是究竟是完全完美大切割,各行各路不拖欠,抑或是形式主義的脫歐,但維持極大程度的政治合作及經濟聯盟,特別是後者,英帝例如會否在自由貿易區及關稅方面維持與歐盟的合作關係。在保守黨主政下,當時脫歐的最後推手,首相約翰遜偏向「硬脫歐」,令到英歐關係幾乎去到冰點。工黨上台後,就提出要「重新」(restart)與歐盟關係,提出由「硬」轉往「軟」的方向,希望在一些學術文化交流方面先加強緊密,再在一些具爭議性的議題如漁業協議、青年流動計劃、專業資格互認等「攻堅」,再下一步就是英歐的貿易協議等。施紀賢在歐盟領袖會議後稱,英帝歐盟將在5月進一步討論有關議題。
無法再擔當「潤滑劑」
究竟「親歐」要幾「親」呢?從媒體的報道,老老實實,大家都摸不透工黨想搞邊瓣。大抵工黨都知道,英帝中間選民既想維護所謂「主權」又或者主體性,又想可以利便他們去歐盟搵食搞生意,一旦工黨去得太盡,加入歐盟的自貿區,隨時會被批評「賣英」。但如果英帝的貨品(例如農產品及食品)無法去歐洲流動,英帝商界自然會大反彈,鬧工黨政府「無料到」,而歐盟又沒有辦法進入英帝市場,歐盟工商界內部一樣又反彈。然而,英帝與歐盟市場之規模相比,英帝確實小得多。因此,英帝與歐盟商討之時,英帝的經濟籌碼不多,但就有一個很好的籌碼,就是政治籌碼。因為英美的特殊關係,可以作為歐盟與美帝的潤滑劑,幫助協調、平衡,以及擺平美歐的衝突。這個外交的操作空間,一直是過往英帝在歐盟外交方面八面玲瓏的地方,也是英帝在歐盟的價值。如果工黨可以好好發揮,就可以在「親歐」的過程中,繼續發揮「潤滑劑」的角色,以做美歐橋樑的誘因下,發展同歐盟的關係。
至於「傾中」的前提,同樣是經濟需要,因為英帝需要與中國發展關係,以期取得更多中資投資英帝,大家心知肚明,詳情又不用在這裏細表。問題是,在美中關係處於激烈競爭之下,英帝如果太傾中,會不會令美帝猜疑呢?這並不難處理:只要美帝領導相信英帝政府,這就迎刃而解。因為過往英帝又是美中之間的橋樑,又具潤滑劑的作用。
到底,英帝「穩美、親歐、傾中」的策略,其大前提是美帝仍是由民主黨執政。工黨去年7月上台時,美帝民主黨的聲勢雖有減弱,但侵侵未至於穩勝,所以工黨的算盤是,只要民主黨繼續執政,英帝就可以在美歐中三角之中周旋,平衡三邊利益,「舔盡」三邊着數。
侵侵贏了美帝總統選舉,這個如意算盤泡湯了。
現在討論「侵侵主義」或者「侵侵2.0」的意涵仍是言之尚早。但在去年美帝總統選舉之時,工黨有義工以個人身分協助民主黨選舉工程,令侵侵支持者大力抨擊。現在侵侵贏了,工黨與侵侵關係確實令人擔心。
現在看來,侵侵主義至少有一個相當清楚的原則,就是最極端的單邊主義。換言之,一係親美,一係「罷就」,沒有需要有什麼橋樑連接中美,也沒有需要什麼潤滑劑去緩和美歐的衝突(例如貿易或者軍費)。總之,什麼「穩美、親歐、傾中」的三角平衡倒下了,只剩下「親美」的唯一選項。
然而,工黨起初犯的錯誤,還是以為侵侵2.0就算如何單邊主義,最終也需要英帝的橋樑或潤滑劑的功用。情况就像20多年前一樣,當時共和黨小布殊連任之後,一直就在推動攻打伊拉克。而英帝亦是工黨在執政。工黨當時的操作,是勸阻小布殊不要搞單邊主義獨自行動,而是希望及協助美帝,取得國際盟友的認可,至少也有充分的「證據」,讓美帝及其盟友有理由出兵攻打伊拉克。在此,工黨的領導包括時任首相貝理雅穿梭歐盟、中東以至聯合國安理會等尋求支持。當然,後來所謂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的證據,純屬子虛烏有,但至少共和黨當然也忍着一時,願意坐下來搞一場國際社會大龍鳳,以取得攻打伊拉克的合法性。
工黨走向待觀察
由於工黨與共和黨曾經有此「合作」,所以本來施紀賢找來貝理雅親信文德森去做駐美大使,目的就是激活工黨與共和黨的情誼,加上文德森在此之前曾經穿梭北京與香港,也可順便作為美中的橋樑。問題是,文德森雖是貝理雅的親信,但他曾在多年前批評過侵侵。於是,這一招是犯了個大錯誤,錯判了形勢,追不上風向,選錯了人選,最重要的是揭示工黨處理美帝事務,確實「冇人」兼「冇招」,最後侵侵雖然確認了文德森的委任,但文德森要公開在傳媒承認,早年對侵侵的評語是錯誤的。如此一來,工黨要「穩美」的想法,已談不上,現在要親歐或傾中更加難以支撐下去了。工黨執政半年多,原來提出的外交restart,只餘下要不要「親美」的唯一選項。究竟應怎樣「親美」呢?工黨領導層似乎還在猶豫之中。早前有傳媒八卦報道指出,工黨內部極左路線正向首相步步進逼,認為現屆領導層太過溫和,亦不敢對美帝的霸凌行為說不。究竟工黨極左路線會否短期內向工黨領導層逼宮換人呢,這一點需要觀察。
但對外資來說,英帝所謂橋樑、潤滑劑的角色,在侵侵2.0之下,作為不大,加上工黨與侵侵的關係麻麻,英帝的中間人、聯通世界(現在的語境應是聯通美帝)的吸引力大降,而且,一旦工黨內鬥加劇,極左派發動奪權的話,政局更加混亂,前景更加不明朗。既然外資現階段無法借英通美,那麼外資大財團還有沒有必要與工黨做朋友呢?是不是該與英帝改革黨傾下,又同時押注保守黨,比較穩陣呢?這一點同樣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