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黃炳耀憑電影《如果.愛》及《投名狀》,兩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獎項。他在1989年首次以助理美術指導身分參與劉家良導演的《新最佳拍檔》,翌年在劉執導的《老虎出更2》正式擔任美指,「我讀平面設計出身,剛好有朋友介紹才入行,後來因為前輩移民才叫我做(《老虎出更2》)美指,但其實我根本不懂得做,所以之後又當回助手」。他說以往香港沒有專門電影課程,幸運地當時港產片還算多,老闆等人用,不介意付錢給你邊拍邊學,所以只要肯捱、肯虛心學習,很快便能學到很多東西。不過亦因缺乏系統化訓練,所以他說自己學得很慢。
說到近年個別港產片似有「翻生」迹象,黃炳耀認為只是純粹有幾齣電影特別叫座,才讓觀眾有這種感覺。他指近年港產片的主題都較類同,例如故事背景設置方面大多發生在現代,其中一個原因是預算較少,「因為年代戲需要的預算大好多,例如想寫故事背景發生在三四十年前的劇本,第一時間便知道預算要多幾倍,所以好難搵到投資者」。以他擔任美術總監的電影《梅艷芳》為例,電影中出現不少香港地方早已被拆卸,製作組又不可能全部還原整個場景,因而不少戶外戲分都只是有限度地還原一些實物道具,而背景則以電腦特技重塑。他說在現時經濟環境下,要成功說服投資者開戲,劇本便只能寫實一點,這因而限制了拍攝題材,「新一代人入行就沒有太多機會試不同年代的電影,的確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