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甜品大鑑 飽思日常

文章日期:2025年02月14日

【明報專訊】甜品進駐博物館,「有得睇無得食」,似乎令大家痛苦多於滿足。海牙博物館(Kunstmuseum Den Haag)最近展覽Grand Dessert - The History of the Dessert一次過梳理西方甜品的全歷史。布甸、蛋糕、水果、朱古力、雪糕,還有模具及食譜等,展覽分為10個章節講述。

甜氣洋溢、繽紛牆身、琳琅滿目,館方出盡力帶出甜品的既定印象——如此開心、「高飽和」。展覽入口放着一個布甸充氣裝置,不斷自轉,為藝術家Rong Bao作品Pink Roundabout(2024)。細看才發現,裝置形狀和質感均帶出女性乳房的象徵,頂部加有一個腦袋形狀的物體。以布甸對照女體,藝術家指作品嘗試挑戰物料包含的既定性別框架,對此我抱有懷疑,但總算將食物拉闊到日常不同場域,思考更廣的視覺文化。

展覽主要曬冷各種甜品文物,當中布甸模具最為震撼。「布甸」的概念源於16世紀,早期主要為鹹點,將食材塞進麻布或動物內臟製成,後來以奶類為基底的甜布甸才更為盛行。展場展出各類銅、陶瓷、瓦器製成的模具,以至上世紀打入超市的塑膠布甸模。奢華的甜品曾為王室貴族的階級象徵。至今,它仍是一個被渴求的載體。

走到蛋糕一區,我眼都發亮。中間放着一個「玻璃餅櫃」,上面有兩排近乎美艷的蛋糕。一件接一件靠近看,永不落空,你的眼球會數算着:「這是Tiramisu,這是栗子,這是青檸……」平時看展覽都沒這麼專心,應該說被吸進去了。這批蛋糕原來是藝術家Shayna Leib以玻璃及陶瓷仿製,幾可亂真。我才突然想起,農曆新年車公曾給港人的「其中一籤」,「晨粧露彩髻邊雲,玉佩珠顏錦似銀;色則是空空是色,觀音曾勸世間人」。

在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Everyday Life一書中,作者Kristin Ross梳理城市視覺文化、經濟活動與人們日常行為的關係。她分析19世紀法國暢銷小說《婦女樂園》(The Ladies' Paradise)中,城市有了百貨公司之後的影響,包括其消費結構、視覺空間運用、貨品與女性定型等的關係。光亮的櫥窗成為欲望投射的工具,影響人們的價值與行為。來到當今,欲望改變了傳送的通道,由百貨公司轉變成我們每天使用的屏幕。

社交媒體不欠美美的甜品圖片,這個展覽亦樂於加固印象。一切亮麗而且易於接收的,均正在構成日常生活的意識,影響每個個體。甜品提醒我背後一整個文化體系,還有對「美」、「身體」和何為擁有的觀念。呢喃太多,蛋糕當然要照吃。然而,那個看到入迷、完全被娛樂的自己,總叫我有點害怕。

文:小東(藝文賞析及評論工作者、Shychat Art發起人、策展人。IG@siutungcreates)

設計:賴雋旼

編輯:鄒靈璞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