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學者蔡曉瑩:情感投射孵化本地IP

文章日期:2025年02月28日

【明報專訊】Chiikawa、龍珠、007電影,都是街知巷聞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由卡通角色到電影系列,看似萬物都無不可IP,到底我們常常掛在口邊的「IP」是什麼?網上搜尋IP的中文意思,頭幾項都彈出「智慧財產權」,似是而非、難以參透;再點擊下一頁,方發現原來是似曾相識的「知識產權」。但用來保障創作者的法律框架,又如何突然變成近年的「知識產權經濟」?

除引入海外IP催谷旅遊,香港在麥兜、老夫子以外是否仍有有力的「本土IP」?記者找來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系助理教授蔡曉瑩,與讀者一邊行灣仔玩具街、一邊細說有關IP與IP經濟的大小事。

【IP經濟怎麼辦之一】

在別名「玩具街」的太原街,不難看到各種IP的身影——Marvel玩具、Chiikawa,過江龍、本地薑,都有自己的IP。查看知識產權署的網頁,IP(即知識產權)被界定為「一組無形的獨立財產權利,包括商標權、專利權、版權、外觀設計權、植物品種保護權及集成電路的布圖設計權」,似乎IP的內涵遠不止於卡通角色或影視系列與品牌。

IP是創意產業?科技專利?

蔡曉瑩指出,政府的立法初衷和相關學術論述一樣,着重建立法律框架保護創作者權利,免其努力付諸流水,而其下分項眾多,大眾不妨以 「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理解。前者相對集中在文化輸出與影響力,乃至文化內容如何轉化為經濟活動,亦即政府現在宣傳的IP經濟;後者則關乎專利權等科技相關範疇,兩者同樣重要。如《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便提及會積極籌建一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以保護科研成果及加強對創科業界的支援,同時促進知識產權貿易。只是,大眾如今提及IP時多指向文化相關的層面。

蔡曉瑩解釋,法律框架未能完全反映IP在大眾文化實踐及社會影響力,是源於語境斷裂:「大眾很少想到法律條文,更多思考與自身的關係;而最容易接觸IP的就是大眾媒體,例如《九龍城寨之圍城》、三國無雙遊戲角色或影視,故提及IP時會較關注作品的意義和文化影響力。」再加上,往時大眾較少同時論述一大堆原創概念,但隨着社交媒體興起、大眾溝通方式轉換,人們開始需要一個名詞來統攝,便重新挖掘了IP的概念。只是這種使用習慣未必再以法律框架表達IP重點,版權、商標、專利的分野也變得模糊,而把重點放在文化創意IP如何衍生經濟價值,以及在全球化商品市場中文化流動的方式,遂與「知識產權」保障創作者權益的法律意義逐漸錯開,現時IP在大眾媒體的用法亦向此靠攏。

IP成情感投射、社群連結

她補充,在IP概念被廣泛運用前,類似概念包括「文化符號」、「經典角色」或「品牌資產」,或也可說是文化機構能夠生產獨特和重要經濟影響或意義的核心資產,如迪士尼角色「米奇老鼠」,它帶來動畫師、廣告設計等文化生產就業機會之餘,亦成為不同年代人們的集體回憶,部分米奇老鼠愛好者更會到各地迪士尼樂園「朝聖」。

另外,文化創意IP與IP經濟不同,前者指涉如「故事宇宙」般具有獨特故事和世界觀,能夠通過影視、遊戲等多種形式持續創造價值的文化內容;後者則更強調商業和市場運作,指通過IP授權、跨界合作等方式實現商業價值的經濟模式。蔡曉瑩認為,近年政府力推香港在大灣區「中西文化交匯」的角色,市民又屢見由文體旅局提及的IP經濟,兩種論述同時出現,或加強了大眾對IP與文化經濟聯繫的印象。而IP經濟背後「運用無形創作資產帶動整個社會發展」的邏輯,也呼應近年「無處不旅遊」的理念,政府或也有考量,期望以使用此相對概括的字詞,強調如何讓不同行業在IP產業下受惠,如透過IP聯動餐廳來惠及餐飲業等。

繼續沿太原街漫步,進入街旁的玩具店,充滿童趣的世界立刻在眼前展開——比起Chiikwa,更多的是玩具車與懷舊玩具,小飛俠阿童木、龍珠、李小龍手辦與的士、小巴玩具車。蔡曉瑩提到,這些IP衍生產品不僅是商品,還具有情感連結和社群功能,承載了消費者對角色或該文化的情感認同和集體記憶。情感消費是IP經濟的重要驅動力,近年玩具市場也不再只專注小朋友把玩的功能,有時會考慮連結一些大人的情感和孤獨感:工作勞累、朋友難聚,IP衍生產品成為情感投射——社區的凝聚力透過玩具再現。

提煉文學、交通、飲食文化 孵化本地IP

若要發展本地IP,她認為也可循此方向,從本土文化挖掘潛力。論述香港IP時也不應局限於動漫等單一類型,避免大眾想像受限,應更廣泛地探索香港文化中可傳播的內容與元素,包括衛斯理小說、廣東歌,非物質遺產如舞火龍,皆是本地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留意到玩具街上不少店舖都在門前懸掛黃色膠鴨,她提到近年有巨型黃鴨裝置來港,但其實黃鴨同樣也是一個香港本地設計、本地生產的寶貴IP——紅A、鐘表製造等曾經帶香港設計走出本地市場,也可以IP的形式活化。

「香港特別在於可以將舊東西和新東西放在同一個社區,而又能發揮到自己獨特的魅力。」如香港有一些特色交通工具,不少旅客特意來港坐天星小輪或電車遊覽,或到港鐵站拍照,它們皆有潛力發展為IP。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影視作品如古惑仔系列,反映基層生活狀態的《富貴逼人》至今仍廣受認知;珍寶海鮮舫更成為格鬥遊戲的場景,電子遊戲挪用香港文化內容,外地玩家或因此來港參觀,也可引起本地人共鳴,政府可否順應將之轉化為不同旅遊體驗,如根據相關作品的場景設計近年熱門的屋邨或城市散步團?她認為這些較少被政府提及的面向,其實也能夠打中大眾市場,值得考慮。

以IP「拼經濟」 須協同資源長遠發展

回顧香港文化創意類IP的歷史,上世紀有老夫子、風雲、古惑仔,進入千禧年後麥兜仍廣受認知,但近來似乎缺乏具廣泛影響力的本地IP。蔡曉瑩指,除宏觀上全球IP市場競爭激烈外,更重要是香港文創產業缺乏系統化結構支持,如韓國有「文化內容振興院」,聯動媒體和創作者發展文化內容;而香港則缺乏成熟的體系去協調政府、商界和社區資源。事實上近年有新進本地漫畫家獲獎,但有否媒體支持與經濟活動衍生產業鏈,或得到支援發展為影視作品,加大迴響繼續發展則還需觀察。她建議,政府除了提供資助,更可考慮搭建讓不同界別的創作者和產業從業者互相認識的平台,產生協同效應。尤其以短期海外IP帶動旅遊或商業效益較短暫,如何長遠持續發展本地IP顯得更重要。

中國政府在《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及要推廣香港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而政府論述下中西文化交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健全的香港,也能給予投資者信心,具備發展IP經濟的條件。但以IP「拼經濟」時,須考量發展的方法。蔡曉瑩指出香港在引入海外IP吸引關注、促進市場或旅遊熱度等都有經驗,惟帶來的效益皆較為短暫,長遠而言更需孵化港產IP以建立城市品牌,不過要花更多資源和時間,而從現有文化底蘊中提煉出交通、飲食IP或為折中方案。

剛出爐的《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亦提到,要推廣近年多與IP經濟一同被提及的「熊貓旅遊」,蔡則指出「文化商品化」的成功關鍵在乎與該文化的親近程度,如成都作為熊貓繁育地,較能合理化相關旅遊的策略,「對於香港而言,以點心、屋邨發展IP或相關旅遊體驗或更為合適」。細思一頓,除了海洋公園有初生不久的熊貓家姐、細佬,遠處的濕地公園內亦有鱷魚貝貝,只是近年已少有提及。

《預算案》同時指出,未來5年政府會支持文化知識產權創造者和生產者推進超過30個文化知識產權項目,並促進文創界內的跨範疇合作。香港IP經濟勢在必行,本地IP該如何孵化或成為當下的重要議題,下期《開眼》文化力場繼續分析本地IP的現况與未來。

文: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曉菲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