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本地IP 由「香港文化」入手

文章日期:2025年02月28日

【明報專訊】近日「IP經濟」高唱入雲,新出爐的《財政預算案》又提及要推動發展「文化知識產權」項目。Chiikawa是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多啦A夢是IP,近日由盲盒熱潮帶動的Labubu也是IP,早在先前多啦A夢襲港引發熱話時,已有論者提及與其借力外地IP,香港好應該催谷發展自己。

大眾提及IP或IP經濟,大多會想到特定的角色形象或影視系列,又或其不同形式的衍生產品。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系助理教授蔡曉瑩則提到,要思考或建立本地IP,不妨從「香港文化」入手反芻提煉。她以個人經驗為例分享,自身雖然因為土地空間問題未有儲公仔的習慣,但卻收藏了一些以香港文化景觀為元素設計的玩具車與積木模型。栗子車、走鬼檔、富豪雪糕車,一一變成了她設置布景的元素。

近年不少旅客喜歡與富豪雪糕車打卡,她提起一段讓人會心微笑的經歷:「細個嗰陣媽媽成日話雪糕車啲雪糕污糟,食完會肚痛,唔畀我食。」久而久之一直都對富豪雪糕車心心念念,長大後除了會走去吃雪糕之餘,也把模型帶回家中。簡單的模型,除了盛載她與母親的對話,也成為她對本土文化與童年情感投射的媒介。這種情感消費的模式,正是IP經濟的關鍵驅動力。

布景裏的雪糕車旁也擺着「走鬼檔」,對於小時候家住筲箕灣東大街附近、常與親友到太安樓「掃街」的她而言,象徵着香港的飲食文化,以及一種和人聯繫的方式。但如今不少「走鬼檔」都已經入舖,此情不再。她笑說當下被石屎和商場包圍的環境少了「人性化」的東西,不少大人都喜歡「回想舊時」,自己帶外國友人遊覽香港時都會被問到:「為什麼全部都是來商場?我們不喜歡這些這麼沒有原創性、沒有歷史的東西。」她相信這些抽取了香港文化景觀設計的模型除了讓人投射懷舊情懷,更能讓已消失的事物、代表香港獨特文化歷史身分的文化遺產以另一種方式重現,具有不小發展潛力。

說了這麼多,到底「IP」與「IP經濟」是什麼,文化又需要什麼條件配合才得以轉變為「IP」?今期「文化力場」專文(見另稿)詳細探討。

(美藝客廳‧四十二)

「客席策展人」簡介

蔡曉瑩,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系助理教授。

文:明報藝文部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IG:@fridaymingpao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特別版]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