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單足立起趾尖快速旋轉、雙手打開向前伸展,緊接馬上跳起、雙腿在半空中互相拍打……舞蹈家雷里耶夫(Rudolf Nureyev)穩定輕盈地躍過舞台。這位被黃霑形容為「靚中之頂靚芭蕾男星」,在1964年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巧妙編排的全新版本《天鵝湖》徹底改變了男性芭蕾舞者的角色,讓其成為與女性舞者平起平坐的對手,那場首演的謝幕達89次。接下來的藝術三月,香港觀眾也有機會看到雷里耶夫版本的《天鵝湖》選段。
求頂尖重細節 「好比米高積遜」
1980至90年代,雷里耶夫到不同地方巡迴演出,他和舞蹈團的成員稱為「Nureyev & Friends」。2013年,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舉辦了一場同名為「Nureyev & Friends」的舞蹈盛會,慶祝雷里耶夫的75周年誕辰,由巡迴舞蹈團的成員查理斯.祖狄(Charles Jude)和皇家芭蕾舞團前首席舞者大衛.麥卡德尼(David Makhateli)共同出演。二人將帶同演出雷里耶夫編舞作品的表表者來港上演《雷里耶夫與芭蕾群星之會》(Nureyev & Friends—A Ballet Gala Tribute)。擔任藝術總監的麥卡德尼接受訪問時介紹:「當觀眾看這場表演時,他們將看到雷里耶夫生活的小片段,所有的芭蕾舞都是向他致敬。」
芭蕾舞的確貫穿雷里耶夫生活的部分,一年365日近乎每天都有演出。「他是個工作狂,要達到像他那樣的舞蹈成就,你必須像一台機器般不停工作。」麥卡德尼認為雷里耶夫展現出對藝術的熱愛和決心、力求達至頂尖水平的工作精神正是吸引他的地方。他在成長過程看過無數雷里耶夫的跳舞影片,渴望成為像他一樣的舞者,「每位舞者都應該努力去達到這種水平,他幾乎如同在催眠觀眾,使他們的目光無法自拔地聚焦在自己身上。他在芭蕾舞界好比米高積遜(Michael Jackson)。」
提煉音樂創作變奏 細步緊接大跳
過去在西方,人們提到芭蕾舞,腦海中自動浮現出刻板印象——美麗的女孩穿著漂亮裙子和舞鞋大步跳起和旋轉,一旁的芭蕾舞男性舞者常被視為女性舞者的輔助角色,只是負責托舉和放下女舞者,故有稱為「lifter」。無論是經典舞劇《睡美人》或《雷蒙達》,都是由女性掌握完成。雷里耶夫在編舞時希望打破這種觀念,證明男性舞者同樣重要,也可以是舞台的中心。「雷里耶夫在編舞時增加了男性舞者的變化,甚至女性的也有,提煉音樂以創作男性舞者的變奏,讓他們也能藉舞蹈展現技巧。」麥卡德尼描述雷里耶夫的編舞總是充滿挑戰,節奏明快,「有時是巨大的跳躍,有時是許多小步伐,速度敏捷;腳下功夫須極其精湛,平衡感極強,並且要知道如何與女性舞者協調」。
雷里耶夫是個不易妥協、追求完美的人,因此在舞蹈界,雷里耶夫版本的舞蹈亦被廣泛認為極具挑戰性。來自香港、現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獨舞員的林雋永是《雷里耶夫與芭蕾群星之會》舞者兼項目經理,他說「演繹雷里耶夫的版本要有很多勇氣」。當有舞者聽到要表演雷里耶夫版本舞蹈時,大多數人都不太願意,因為難度太高,觀眾也未必習慣雷里耶夫的版本,舞者有時反而覺得倒不如選擇另一個版本。林雋永舉例雷里耶夫編排的《睡美人》裏有一段原作沒有的8分鐘solo(獨舞),他表示不要以為8分鐘很短,男性舞者的solo多為力量型舞步,考究耐力和心肺適能,而大部分的男solo都僅長約1分鐘。
港人林雋永3分鐘獨舞 「要很多勇氣」
林雋永在《雷里耶夫與芭蕾群星之會》亦會表演一段《曼弗雷德》裏約3分鐘的獨舞。他說《曼弗雷德》自雷里耶夫創作出來之後,世界上很少舞團會上演完整版本,他去到法國、進到舞團也未曾看過,因此大部分觀眾或許也是未曾觀賞過或聽聞此作品。表演的選段是《曼弗雷德》最後出現的一段solo,故事裏的男主角去到一個desperate(絕望)的狀態,不知道怎麼辦,好像找不到出路。林雋永說雷里耶夫很着重細節,要重複跳出順時針和逆時針的轉圈動作(pirouette),大跳完又要接上緊湊細步的batterie(雙腿在空中互相擊打),技術上是難,但更具挑戰的地方在於追求高藝術要求,要同時配合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從舞蹈中表達到澎湃和悲傷的情緒,「我們都要逼自己去練,因為雷里耶夫的芭蕾不容許有任何藉口,即使某一邊的動作做得不慣,你都一定要做得好」。
除了部分雷里耶夫編舞的選段,林雋永說香港觀眾還能欣賞到印證雷里耶夫事業中一個重要階段和特色的舞蹈,如《海盜》,希望觀眾更了解他對舞蹈界的非凡成就和歷史貢獻。麥卡德尼也期望觀眾純粹地欣賞美麗優雅的舞蹈和音樂,從中獲得雙重享受。
第53屆香港藝術節:雷里耶夫與芭蕾群星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