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美國科幻小說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在小說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中想像未來,人與「仿生人」變得難以分辨;真實動物幾近滅絕,「電子羊」成為新寵。
書中的未來,是1992年。如今已是2025年,未來的未來。仿生人尚未出現,有關人工智能的討論卻絡繹不絕;電子羊還未代替真實的羊,但全球變暖、物種滅絕問題已迫在眉睫。香港藝術中心「HKAC CREATORS FOR TOMORROW」計劃日前公布獲資助單位,4個藝術項目中,兩個與科技有關。藝術家眼中,科技與人的關係有何新解讀?數碼時代,是人控制技術,還是技術控制人?
劇場內,一片靜寂,只有一盞吊燈垂下,將堆疊在地上的黑色鵝卵石微微照亮。舞蹈家湯馬士走到劇場中央,他的手臂上裹着銀色反光紙,昏暗的燈光下,宛如「仿生人」。「機械臂」舞動的聲音、身體與鵝卵石碰撞的聲音、劇場中的機器運作聲與空氣流動聲……寂靜中,一切聲音都被放大,再被埋在石下、貼在湯馬士身上的咪高峰一一收入。
觀眾席上,AI(人工智能)正飛速轉動「大腦」,「聆聽」聲音、調動「記憶」,將咪高峰收入的聲音分類,再經過算法作曲(algorithmic composition),將隨機產生的聲音變成各種音效,或似海嘯、或似風聲、或似電流。湯馬士在音效中即興舞蹈,進而產生聲音,AI再接收、再思考……如此循環往復,AI與舞蹈家共同創作,聲音與舞蹈即興對話。
王嘉淳「EnListening」 創作者、舞者與AI互聆聽
這是王嘉淳(Shawn)的研究分享與展演「EnListening」,他與自己開發的聲音演出電腦程式系統(程式)、舞蹈家湯馬士3「人」平等協作,完成演出。不做控制、不設預期,如何回應接收到的聲音,全由程式自己決定。「人們在衡量AI的成果時,總會用上人類的標準:能不能模仿人類的創作?生成的圖像會不會有6根手指?生成出來的音樂是否同某個作曲家的風格相接近?」王嘉淳說,人類將「類人化」(Human-like AI)作為評判AI的指標,但在他眼中,人類與AI的關係或許可以更進一步,「當AI已經可以做到這些事,我們是否可以尋找其他的possibility(可能性)、其他alternative(另類的)思考模式?」
王嘉淳探索出的可能性,是與AI互相聆聽、尊重與包容。他解說,設計程式時,他並未以ChatGPT、Dolly等任何「為滿足人類需要而設計」的現有程式為基礎,反而盡量將自己思考的過程拆分成步驟,再編寫成程式運行需要的程序。以自身為例,「聽到聲音後,我會記住聲音是怎樣的,因此程式有memory,可以短暫記住聲音」;王嘉淳會將聽到的聲音在腦中分類並與其他聲音比較,他亦為程式設計了「refer to database」功能,程式收到聲音後,會分析不同聲音間的數值差異。
擁有「思考能力」與創作自由的程式,在演出時一度拒絕回應舞蹈家的聲音,舞蹈家只能在沒有音效的劇場中獨自發聲、舞蹈。王嘉淳笑稱,程式宛如「teenager」(青少年),「有時引導它聽太大聲、太小聲,它就不願出聲」。程式選擇不出聲,雖在意料之外,但王嘉淳並不認為這是一種失控,「程式不似撳燈仔,撳下就必然有回應。無回應也在設計之中……儘管我們不知道它的不回應是如何推導出來,但不回應是當時情况下必然的結果」。
AI的拒絕,倒逼舞蹈家回應「無聲」。劇場中,到底誰是主導?王嘉淳反問:「主導是否等於主宰呢?我認為未必。」他續說,比起討論AI與人誰做主導,他更希望透過演出,反思自身的控制慾,思考「我者」與「他者」如何相處:「我們必須通過合作,才能成就一件事。也許在這個過程中,你是發起人,佔有更大的地位;但在整個計劃裏,你都只是一部分。我們必須合作,才能共存,無論是與電腦,還是與其他人。」
葉若曦「類鳥變奏曲」 讓人感受鳥之艱難
「仿生人」與人,或可在合作中尋求共存;「電子羊」與羊,卻似乎是種相互替代、難以共存的關係。在藝術家葉若曦(Heyse Ip)的展覽「類鳥變奏曲」中,滅絕的不是羊,而是鳥。「可能未來,鳥已經滅絕,或是人類將鳥趕走,城市中不再有鳥這種生物。」他想像。沒有鳥之後,城市會怎樣?葉若曦說,或許沒有鳥,仍會有鳥叫。展覽中有不少葉若曦親自製作的Cootastrophe(鳥類驅趕/吸引器),機器運作時發出哨聲,與鳥叫聲類似,有時用於吸引鳥,有時用於驅趕鳥。「聽到鳥叫,人們通常聯想到大自然,聯想到森林」,但事實上,「人們只是用某種鳥叫,代表了整個自然」。鳥叫一定來源於鳥嗎?顯然不是;有鳥的地方一定是自然嗎?也並不是,城市中依舊有鳥鳴。通過展覽,葉若曦希望叩問「城市與自然的邊界到底在何處」。
Cootastrophe之外,展覽中還有成片的防鳥網,觀眾必須時而躬身、時而抬腿,方可行完整個展覽;現實生活中,防鳥網「常被放在車站、露台、農作物上」,令鳥類無法通行。網的存在,讓置身展廳中的人類彷彿站在鳥的處境,感受鳥類如何在人為限制中艱難通行。葉若曦想像,或許某日,當人徹底將鳥驅逐出城市後,「想攞番啲自然感覺,又會用機器扮番鳥叫」;又或許防鳥網、Cootastrophe等技術,最終目的是令人類與鳥類在城市中更好的共存。科技之下,真真假假,界限早就難以辨明。
以鳥作象徵、以科技作手段,葉若曦說,展覽探究的仍然是「人」,「人如何控制城市中無法控制的事物?當人嘗試控制一切,人還是動物嗎?」王嘉淳與葉若曦都認為,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不是新事,如何透過科技與藝術反思自身,與科技影響下的世界共處,才是最值得思考的問題。「無論如何,我們都無法活在只有自己的幻想世界中,我們與他者共同存在,共同分享這個環境。」王嘉淳說。
HKAC CREATORS FOR TOMORROW - EnListening
HKAC CREATORS FOR TOMORROW - 類鳥變奏曲
日期:3月1至30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7:30
地點: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3樓張靜蘭實驗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