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文學‧我乃三太子:略談哪吒的來歷與文學形象

文章日期:2025年03月02日

【明報專訊】近月,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聲名大噪,票房連連報捷。風潮當中,中國動畫業備受讚許,古典神話亦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對香港人而言,千禧年代的電視劇《封神榜》堪稱集體回憶,自然不會對「噴火仔」哪吒感到陌生。不過,影視作品終究是改編性質,現代的人物設計難免與古書描述有異。乘此機會,不妨整理線索,一探哪吒形象的源流。

取材印度神話佛典

觀乎名字,「哪吒」二字難以循字面理解,部分古書還會寫作「那吒」,教人疑惑。顯然,這並非漢語字詞——它是轉譯梵文而來的。雖說《封神演義》的道教色彩濃厚,但神話原型實指向佛教。據學者追溯,此名字蓋為簡寫,全稱對應印度神話中的人物Nalakuvara,佛經一般譯作「那羅鳩婆」。唐代的《佛所行讚.生品》記載:「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皆悉大歡喜。」對照小說,「那羅鳩婆」是哪吒,那麼「毗沙門天王」(Vaiśravaṇa)即其父「托塔天王」李靖。「毗沙門天」一名如今多見於日本,其另一名字「多聞天王」較常見於中原。貴為「四大天王」之一,多聞天王被奉為威武的護法神,保佑一國武運,而哪吒也隨之成為父親的眷屬。唐代密宗經典《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曰:「爾時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又引其言:「我護持佛法,欲攝縛惡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晝夜守護國王大臣及百官僚。相與殺害打陵,如是之輩者,我等那吒以金剛杖刺其眼及其心;若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起不善心及殺害心者,亦以金剛棒打其頭。」可知哪吒也具備武將形象,儆惡懲奸。

1958年,柳存仁發表期刊論文〈毗沙門天王父子與中國小說之關係〉,不單為李靖和哪吒的來歷提供豐富的文獻證據,還考證出李靖另外兩個兒子木吒、金吒實為何人。原來「木吒」本作「木叉」,《封神演義》為統一字輩而改之。「木叉」一名見於宋代僧人贊寧的《宋高僧傳.感通篇》,為唐代泗州普光王寺僧伽的其中一名弟子,名字出於胡語,含義是「解脫」;至於「金吒」一名則不曾見於典籍,柳存仁猜測他與密宗佛典稱之西天竺高僧「金俱吒」有關,奈何證據欠奉,不敢論斷。近年,學者又發現,此名字在明代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寫作「軍吒」,進而思疑其與佛教另一著名神話形象「軍荼利明王」(Kuṇḍali)有關。

今人談及哪吒,普遍先數《封神演義》,繼而想起《西遊記》。可是,在兩部明代章回小說以前,哪吒一角早已進入古小說。成於北宋的類書《太平廣記》有「異僧」一類,當中收錄了一篇引自《開天傳信記》的唐傳奇,題曰〈無畏〉。此故事講述僧人宣律一生「禁戒堅苦,焚修精潔」,故習慣修行至深夜方返回宿舍。某夜,他一如既往踏上歸途,不料一時失神,在樓梯上失足墮下。千鈞一髮之際,一名神秘少年及時捧住他的腳,免除了這場意外。是何方神聖?面對宣律的提問,少年直認自己是「毗沙門天王子那吒太子」,並表示「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已久矣」,是次出手救人乃職責使然。少年及後還應宣律請求,指引他到西域求得佛牙,以供事佛。這則敘述揭示,哪吒在唐人描繪下,不單是佛門中人的守護神,還展現出年輕聰明的形象。

及至宋代以後的俗文學作品,哪吒形象漸趨常見,同時混入更多民間信仰的神怪色彩。例如,南宋人洪邁的《夷堅三志》辛卷有〈程法師〉一節,講述來自張村的程法師一生奉行「茅山正法」,為人治病軀邪。某日,他替鄰村人治病後,夤夜經孫家嶺歸家,不料忽然殺出一頭石精,企圖襲擊他。激戰期間,程法師「持那吒火球咒結印」,大喝一句:「神將輒容罔兩敢當吾前,可速疾打退。」結果,熊熊火球成功擊潰石精,法師大獲全勝。這時代的哪吒不止保護僧人,茅山道士亦能借力於他。

另外,考《永樂大典》,同樣在南宋一代,溫州九山書會的才人又撰作過一部題為《張協狀元》的南戲。故事講述秀才張協赴考期間遇劫,幸得貧女慷慨相救,於是在鄰人見證下與之立定婚約,以為報答。後來,貧女籌得足夠金錢,張協得以重新踏上上京之路,最終更考得狀元。豈料張協忘恩負義,不肯與前來京師尋夫的貧女相認,甚至企圖痛下殺手。或問這與哪吒有何關係?話說故事前段,強盜出場時有一段自白,言其厭惡勞動,好賭嗜酒,遂以不法之事營生,最後還說:「十頭羅剎不相饒,八臂哪吒渾不怕。教你會使天上無窮計,難免目前眼下憂。」立定主意行惡施暴,哪怕鬼神在前,依然毫不畏懼。在此「哪吒」與「羅剎」成對,霸氣更甚,「八臂」的怪奇特徵亦跟《太平廣記》稱之少年形象頗有距離。

孫悟空的勁敵與戰友

在《太平廣記》中,〈無畏〉所處的一卷同時收錄了一篇〈玄奘〉,講述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經歷,也就是《西遊記》的故事藍本之一。似乎哪吒見於《西遊記》有其原由。當然,《西遊記》的主角是唐僧師徒,哪吒僅為配角,大多以「托塔天王三太子」的身分與父親李靖一同出場。撇除穿插正文的詩詞引述,哪吒主要見於小說初段,即孫悟空接受玉帝封官,最終演變成大鬧天宮的時期。作為神仙武將的一員,哪吒曾經隨父參與討伐花果山一役。第四回裏,他初次跟悟空對陣,小說的詩文如此形容其外貌:「總角才遮顖,披毛未蓋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古時少年未冠者即是「總角」,可見《西遊記》中的哪吒是個秀美少年,悟空還以「小太子」嘲笑之。不過,年紀輕輕不代表武力貧弱。戰鬥一開始,哪吒便「變做三頭六臂,惡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妖杵、繡毬兒、火輪兒,丫丫叉叉,撲面來打」。《張協狀元》稱之「八臂」如今改為「三頭六臂」,依舊相當厲害。透過一句「相逢真對手」,小說指出哪吒和悟空實力相當,可惜後者急中生智,以毫毛使出障眼之術,令前者措手不及,敗陣而回。正是透過這一戰,天庭承認妖猴太強,不敢繼續硬拼。

及至取經之旅,哪吒則與其他大羅神仙一樣,在師徒遇難求援時擔當助力。第三十三回,悟空為救唐僧而深入敵陣,遇上兩隻奉命捉拿他的小妖。他趁小妖尚未識破自身偽裝,打算先從對方手上騙取兩個神奇葫蘆,免得遭妖法封印其中。於是,他憑空做出聲稱足以「裝天」的葫蘆,誘使對方交換。為了證明所言不虛,他還暗中請遊神轉告玉帝配合。玉帝以為荒唐,不欲理會,豈料此時站出來的正是哪吒。哪吒以天地生成之理解釋計策可行,繼而親自下凡幫助悟空。全靠二人靈活配合,這場「葫蘆裝天」的表演果真說服了小妖。事後,悟空特地「跳在南天門前,謝了哪吒太子麾旗相助之功」。昔日勁敵如今成了合作伙伴。又如第五十一回,金剛棒被廢,悟空赤手不敵獨角兕大王,哪吒及後便代為再戰。激戰期間,悟空看得緊張,一見哪吒陷入劣勢,就即時喚來雷公打雷掩護。由是觀之,二人情誼加深了不少,可謂識英雄重英雄。

最值得注意的,也許是第八十三回。在接近故事尾聲的部分,唐僧一如平日地被妖精擄走。悟空搜查妖精留下的房子時,竟見到兩個神位,大字金牌的寫着「尊父李天王之位」,居側的寫着「尊兄哪吒三太子位」。他推斷妖精真身是哪吒的妹妹,便衝上天庭,質問李靖。李靖不信女兒成妖,加上大鬧天宮時的怨氣未消,頓時對悟空起了殺意。拔刀之際,哪吒出手阻止,嚇得李靖失色。為了方便聽者理解,敘述者此時插入一段補敘,詳細交代哪吒的身世和這對父子的恩怨。諸如強抽蛟龍之筋、「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碧藕為骨,荷葉為衣」等,《封神演義》的主要情節一一提到,顯示它與《西遊記》存有同源關係。但就「哪吒」一名,《西遊記》云:「天王生此子時,他左手掌上有個『哪』字,右手掌上有個『吒』字,故名哪吒。」這則與《封神演義》稱其生而為肉團之事截然不同。因此,兩部章回小說終究是獨立作品,不宜粗淺地以「連續劇」概念看待之。

集大成的封神名將

根據學者推算,《封神演義》和《西遊記》都成書於16世紀中後期,是以內容有相近之處,亦屬合理。畢竟古典長篇小說往往不是憑空杜撰,而是世代累積的成果,今人讀到的文本其實綜合了大量更早期的材料。《西遊記》主要本於《大唐西域記》,亦受到大量唐五代筆記小說、宋話本集、元人劇作影響。《封神演義》則是繼承自元代流傳的《武王伐紂平話》,還有明代建陽人余邵魚編纂的《列國志傳》。當然,諸作本身又是承接不同的神話傳說、野史殘篇、古籍記載,材料構成的關係網絡非常複雜。更遑論文獻素來散佚嚴重,部分環節淪為無人知曉的空白。

就現時得見的材料,哪吒在《封神演義》中的主要經歷都有出處。譬如哪吒初生為肉團的安排,與《新編五代史平話.梁史平話》所記頗有相通。其謂:「黃宗旦妻懷胎,一十四個月不產。一日,生下一物,似肉球相似,中間卻是一個紫羅復裹得一個孩兒,忽見屋中霞光燦爛。」一如李家初時以為肉團是妖精,黃家眾人亦以為這是不祥禍物,黃宗旦稍後才回心轉意,決定養育孩子,並為他取名作「黃巢」——擺明就是神化歷史名人;另一方面,有關「削骨還父」,《五燈會元》已有提及。其記錄唐代大同禪師所問:「那吒析骨還父,析肉還母,如何是那吒本來身?」考慮到對話場景,此處所引相信出自知名的佛教故事。事實上,從柳存仁等人的考證便知,儘管是蓮花化身、父子交惡、李靖托塔等,俱能從中原小說、西域佛典找出對應之處。惟篇幅有限,在此無法贅述。

基於《封神演義》的情節緊扣哪吒的成長過程,所以角色形象比《西遊記》的更趨細緻,且富於變化。小時候的哪吒出外耍玩,為了避暑,「便走進林內,解開衣帶,舒放襟懷,甚是快樂」,盡見天真活潑的面向。與此同時,這份稚氣又易於引入其與父母的情感關係,突顯出叛逆性情與孝義大道產生衝突,營造小說的張力。直至進入伐紂的部分,孩童形象自然不得沿用。小說遂安排他成為蓮花化身,以致外貌大變,「面如傅粉,唇似塗硃,眼運精光,身長一丈六尺」。這跟《西遊記》的「小太子」有着天淵之別。往後,哪吒躍為重情重義的名將,在陣中不單英勇殺敵,甚至懂得用兵施計,可謂八面威風。

從神話人物到小說主角,哪吒故事固然有代代相傳的關鍵情節,但其中的變化無疑十分豐富,體現出文人的見識與創意。這條脈絡發展至今天,正好由層出不窮的劇集、動畫、電影延續。與其斟酌忠於原著與否,不如發揮古來既有的創作精神,讓角色形象保持活力,與時並進。

文˙凌頌榮

編輯˙鄒靈璞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