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共學:北海道 日本的美食糧倉

文章日期:2025年03月02日

【明報專訊】家人說從來沒去過雪祭,訂了機票在2月初遊北海道。出發前一星期看天氣預報,我開始後悔,擔心大雪延誤航班,影響回港後的工作。幸好所遊之處都避開了最強寒流的正面襲擊,交通沒有癱瘓,回程航班也只延遲了5小時。感恩移動途中天氣尚好,抵達酒店後才下大風雪,雖然我大部分行程都在酒店裏賞雪。

道民之國

北海道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與奧地利面積相近,幾乎是荷蘭的兩倍大,佔日本國土約20%。位於北海道最北的稚內市,隔着宗谷海峽(La Perouse Strait),與俄羅斯的薩哈林島(Sakhalin Island)距離僅41公里(北海道函館市與本洲最北端青森縣的大間町,距離約46公里。大概是上水與石澳的距離)。北海道雖屬日本,但有截然不同的氛圍,雖像另一個講日語的獨立國度,卻不會強烈排外。即使在札幌這般的大城市,尤其遊客最集中的繁忙區域,對外國人仍非常寬容。這種友善並非流於表面(內裏腹黑)的「營業模式」禮貌,而是真誠的親切。很多人說「道民」(即北海道人)每年要與大雪搏鬥,磨練出堅毅的精神,也傳承着開拓者祖先的強韌,所以一般性格豁達,心胸寬廣。北海道經常被日本人視為邊境地帶,在1869年之前名為蝦夷,意為「野蠻之島」,明治維新後才正式被日本帝國政府納入版圖,改名北海道,意思為漂浮在北方海域的一座島嶼,旨在鞏固政權、防範俄羅斯威脅。與歐洲人對待美洲殖民地一樣,日本將北海道視為無人之島,據為己有,漠視這片土地原本是愛努族人(アイヌ,Ainu)的家園,更視他們為野蠻人。

原住民命運

科學家仍未確定愛努族人的起源,從其深邃輪廓和濃密毛髮的特徵,猜測與高加索人(Caucasian)有關聯,也可能起源於美洲,由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Aleutian Islands),經俄羅斯的千島群島(Kuril Islands)抵達北海道。愛努族人與美洲原住民的命運相似,被殖民者強行剝奪土地,被禁止語言、宗教與習俗。在長期強制同化下,愛努族的傳統和語言近乎滅絕。2008年,日本因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Declaration on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才承認愛努族為原住民族,然而到2019年才正式納入法律,即《愛努政策促進法》(the Ainu Policy Promotion Act)。愛努社運團體批評法案並沒有保障原住民權利,只利用愛努族作觀光資源。愛努族人在壓迫和磨難下一直以各種方式努力保存愛努文化。在旭川,家族經營的愛努族紀念館(川村カ子トアイヌ記念館),傳承着愛努族領袖川村イタキシロマ(Kawamura Itakishiroma)的願景,讓來訪者認識愛努生活與文化,並連結夏威夷、美國、加拿大及台灣的原住民,讓世界關注原住民族權益。

愛努族飲食文化以狩獵和採集為基礎,與靈性、信仰和儀式的關係密切。保存食物的方式以乾燥、冷凍或鹽漬為主,較少發酵,通常以燉、煮、烤、炒或生食的方式烹調。傳統料理以鹽、海水、昆布及其他海藻,還有動物或魚類脂肪來調味;使用醬油、味噌、清酒和味醂等常見的日本調味料,是明治時代以後的事了。經過多年被同化,現今的愛努族人飲食融合了和食的烹調手法和調味方式。政府掠奪土地以開墾耕地,導致部分傳統天然食材與草藥消失,他們不得不以現代食材代替。然而,他們對大自然的崇拜與感恩之心始終不變。2017年,愛努族婦女組織Menokomosmos與日本慢食組織(Slow Food Nippon)合作,舉辦原住民大地之母(Indigenous Terra Madre)活動,藉此透過食物探索愛努族的歷史,回顧祖先如何在廚房將傳統、技術與智慧代代相傳,並希望爭取本來的自由採集與狩獵權利,復興愛努飲食文化。作為外國遊客,不易嘗到傳統愛努料理,但他們的藝術與工藝卻處處可見,城市中經常能發現愛努族的紋樣。札幌雪祭與旭川冬祭也設有愛努族的攤位,透過展示與宣傳,積極爭取公眾關注。

粟米濃湯解相思滋味

我對北海道的憧憬,並非來自電影《情書》或日劇《First Love》,也不是漫畫《黃金神威》,而是北海道農家出身的荒川弘(《鋼之鍊金術師》作者)所著的隨筆漫畫《百姓貴族》。每次看這套漫畫,都感應到北海道美食對我的呼喚。北海道被譽為日本的糧倉,農民家庭確實是「百姓貴族」。漫畫中提到,單看北海道的自給率,稻米為125%,小麥190%,乳製品300%,海鮮416%,薯仔940%,總自給率為200%,如果只計十勝的自給率,更達1000%。日本現時自給率為38%,如果扣去北海道,就只有20%以下(香港蔬菜自給率為1.9%,稻米近乎0%)。雖然在12世紀就有和人被放逐到蝦夷,到15世紀中期形成一些小型聚落,但真正的大規模開拓與發展則在明治時期才開始。政府為對抗俄羅斯的擴張野心,鼓勵和人遷到北海道定居,開發土地,並聘請多位外國專家協助發展。踏入20世紀,政府仍鼓勵國民移民到島上,積極發展礦業、漁業、森林、農業與工業。1876年(明治9年),政府從美國邀請教授到北海道開設札幌農學校(現為北海道大學),讓學生學習西方知識和技術,奠定北海道農業基礎。

我這個大部分時間都賴在室內賞雪的遊客,覺得在北海道這農民之國什麼都特別美味,說的是被食材的新鮮與真味震撼。就以札幌的中至高價位餐廳為例,性價比高於其他大城市。京都的料理優雅精緻、如詩如畫;東京的料理時尚創新、華麗極致;在札幌嘗到的,看似相對簡單清淡,卻非常老實地以當季食材、真材實料的新鮮和原味,把味蕾狠狠擊倒,不取巧做作,單純而直接。看到粟米濃湯,我本來不屑一顧,因家人點了,就喝一口嘗嘗,在毫無防備下被薯仔的濃香攻上鼻腔,交錯着粟米的鮮甜包裹舌頭,結果一口接一口地喝。烤蔬菜只輕輕撒點鹽已盡顯層次,任何濃厚醬汁都顯得畫蛇添足。北海道的海鮮當然是無敵美味,但近年魚獲大幅下降,很多店都因此貼告示說明格價上漲和分量下調。三文魚子的招待也明顯不及疫情前闊綽了。因此我重質不重量,節制地吃海鮮。

返港後不斷在腦海回味北海道的鮮美,要煮點什麼來解單思之苦,想起那杯粟米濃湯。昆布、薯仔、粟米和洋葱都是北海道特產。在香港日本超市買到的食材及不上北海道當地的,但總算可止渴。

粟米薯仔濃湯。食譜 (3至4人份)

【昆布出汁】

‧食水……700克

‧昆布……21克

【做法】

昆布泡在食水中,置雪櫃4至8小時。昆布連水放於鍋中,慢火煮15分鐘(維持80℃,水不滾的狀態),關火,放涼。放涼後把昆布拿走,昆布出汁完成(昆布不要丟棄,可以用來煮白飯)

【Croutons(烤麵包丁)】

‧麵包(切小丁)……20-30克

‧橄欖油……10-15克

【做法】

焗爐預熱至160℃。麵包丁鋪在烤盤上,淋上橄欖油,烤約15分鐘至金黃色。備用

【煮湯】

‧粟米……2支(淨粟粒約600克)

小貼士:粟火芯和粟米鬆不要丟棄,放入焗爐烤焦後可煮粟米茶

‧薯仔(去皮切丁)……180克

‧洋葱(切小丁)……60克

‧蒜頭(去皮切片)……2-3瓣

‧昆布出汁……600克

‧橄欖油……10克

‧牛油……10克

‧海鹽……2克(約1/3茶匙)

‧白胡椒粉……少許

‧乾巴西利……少許

‧橄欖油 ……少許

‧烤麵包丁……幾顆

【做法】

1.粟米起粟米粒,留起約50克

2.橄欖油和牛油放到鍋中,以中火加熱,放入洋葱炒至呈透明狀。加入蒜頭,炒至香氣釋出

3.加入薯仔、粟米粒、 昆布出汁和海鹽,以中火煮20分鐘至薯仔軟化,離火

4.以攪拌機或攪拌棒打成糊狀,加入留起的50克粟米粒和白胡椒粉,拌勻

5.上碟時撒上烤麵包丁和乾巴西利,淋一圈橄欖油,完成

文、圖˙ 林女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