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吸——透過口罩的空氣略帶潮濕,穿過鼻腔、流入肺部,或會引起一陣咳嗽,再引來一眾擔憂眼光;呼——空氣穿過口罩的縫隙,在眼鏡上結成水霧,讓眼前世界變得朦朧。隔着口罩,看不清面容的那3年,彼此間彷彿也失去對話的欲望。沉默中對望,只能想像口罩之下被勒出紅痕的臉。
藝術家將疫情時的感受化作「沉默的呼吸」,他說,用藝術回應時代,或許不夠直接、不夠有效,但「那些創傷,甚至有些灰暗的時期」,需要被反思、被討論、被記錄。
疫下城變人亦變 盼觀者憶「怎面對」
展覽中大部分裝置、攝影作品都創作自疫情時期。但在藝術家陳維的回憶中,展覽與疫情一樣,來得不似預期——觀察到「城市建設慢慢變緩,城市中心主義不再那麼強烈,逐漸有人離開大城市去到鄉村」,陳維原本計劃在2020年,為開始於2013年、討論經濟衰退下城市景象的《新城》系列創作畫下句號。卻未曾想遇到新冠,「整個城市都停住了」。這一停,就是3年,他發現「對城市發展歷史而言,這3年與以往時間不太相同」。從空間上看,因疫情而產生的各類隔離措施,「讓城市在結構上被限制、被重新改造」;城市中人們的狀態也因此改變,展覽因此誕生。通過展覽,陳維希望令觀者回憶起當時的心理狀態:「我們如何在這樣的城市中生活,又要怎樣面對它?」
憶起當時的心理狀態,陳維首先想到的是沉默。「從疫情到後疫情時期,大家變得愈來愈沉默,公眾討論的環境也愈來愈窄」。他將這種沉默乃至失語的狀態,放在作品《Light Me》系列中。走入展覽,見到3個電子屏幕,屏幕中是3個與電子屏幕對望的人,他們被屏幕泛起的白光照亮,看不清面容,只有模糊的身體輪廓,顯示着孤獨的存在。陳維解讀,互聯網的出現,讓人們不用面對面亦可以「看似非常close」,因此「減少了很多面對面的機會」。疫情出現後,物理空間的隔離將孤獨感放大,連互聯網上的討論空間也在減少,「在『不沉默便是站隊』的公共環境中,人們不敢去講、不想去講」。因此,作品中的人看不清臉,只有屏幕,「人彷彿要從物理的世界,逃離到更扁平的世界」。
個體集體互相影響 晦澀感知帶進藝術
還可以逃去哪裏?在展覽同名作品《沉默的呼吸》中,一個人獨坐在被黃色膠膜包裹的封閉空間內,四周是無盡的黑暗,與瀰漫在黑暗中的孤獨。陳維解釋,自己有幽閉恐懼,在封閉的黑暗環境中會感到呼吸困難,但這種個體感受在創作過程中慢慢「變得不是那麼重要」,因為「大家或許都有同樣的感受。在看到各種新聞、與人交流時,你會逐漸感覺到一種集體的情緒」。大時代下,個體感受在集體情緒中得到共鳴,集體情緒又反作用於個體情緒,一種黑暗變成萬種黑暗,一人的孤獨變成眾人的沉默。
疫情時互聯網上流行着一句話:「The world is sinking,世界在下沉。」陳維說,他也在下沉,「或者說在那樣的環境下,每個人都在下沉」。在他眼中,藝術中總是攜帶大量個體經驗與個人情緒,「這些個人感知其實很晦澀、很私密」。用藝術記錄公共事件,或會產生許多情感共鳴,但「沒有那麼直接、沒有那麼有效」,最有效的還是打破沉默,「寫一篇文章、發表一些意見,或是發表一篇新聞」。儘管如此,陳維依舊認為「藝術的存在很重要,因為公共輿論能夠涵蓋的部分始終有限」,總有一些「不可說」,留待藝術解讀。
陳維:沉默的呼吸
日期:即日至4月12日
時間:上午10:30至晚上6:30
地點:黃竹坑道28號保濟工業大廈15樓刺點畫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