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哪吒之魔童鬧海》(《哪吒2》)在內地票房大賣,電影近日在香港上映,引起熱烈討論。哪吒的確切形象並沒具體明文記載,但其梳丱髮髻的孩童模樣早已深入民心。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楊斌深究哪吒的起源,發現除了古印度佛教,還可從古埃及文明看出哪吒由蓮花化身、復活重生和驅魔治病等特徵的端倪。
蓮花化身非中國文化固有
《哪吒2》一開首,哪吒的師傅太乙真人用七色寶蓮和蓮藕幫哪吒重塑肉身,可見哪吒與蓮的關係非淺。楊斌沒看過《哪吒2》,不過他說太乙真人復活哪吒是道教的描述,在佛教典故中用蓮花復活哪吒的是佛祖。楊認為蓮花化身是哪吒最值得關注的一點,「蓮花化身這個(故事)情節不是中國文化固有」,例如把佛教傳入西藏的密教始祖蓮花生便是在郭嘯海五色蓮花中誕生,被古印度烏仗那國國王恩漲波迭抱回立為太子。
將眼光放到南亞的印度,楊斌說印度有不少神明具蓮花化身的形象,譬如印度教「三相神」中的毗濕奴和梵天。楊引述《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所說的「從那羅延天臍中生大蓮華,從蓮華生梵天祖公」,宇宙將要被創造時,毗濕奴(那羅延為毗濕奴化身之一)的肚臍生出一朵蓮花,蓮花盛開誕生了創造者梵天,梵天隨後在混沌中創造有序的宇宙。
楊斌續說佛祖釋迦牟尼的出生也隱含蓮花化身的情節。一晚,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夢到菩薩騎着白象、坐在一張繪有蓮花的毛氈上,經相師占夢後獲知有聖神降胎,並告訴她孩子留家可成為統治天下的轉輪聖王,出家則會成佛。摩耶夫人在藍毗尼園誕下釋迦牟尼,據《佛經》所述,釋迦牟尼初生,四周無人扶持,他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行走7步,步步生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楊斌看到這些印度神降生的情節,不禁反問:「豈不是跟哪吒很類似?」既然佛教源自古印度,這似乎揭示蓮花化身不是中國賦予哪吒的獨有神明形象。楊繼而深思,印度以外的地方也有蓮花化身的神嗎?
古埃及中的蓮生神明
比佛教創立更早的公元前1300多年,古埃及有位法老叫圖坦卡門,他的墓中擺有其頭像——圖坦卡門的頭被蓮花托着,另外其遺體上也散落着藍蓮,寄寓圖坦卡門渴望重生。蓮在古埃及人心中有崇高意義,古埃及用的封泥普遍會有蓮的圖案,例如戴蓮花王冠的男性半身像。楊斌說他從中發現蓮的3個重要象徵意義:王權、復活和兒童,這與哪吒的故事如此相似——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三兒子,即「三太子」,算是出身「王族」;他是「面如傅粉,唇似塗朱」的孩童,更能復活重生。
法老圖坦卡門的名字意思指「阿蒙的形象」,他的原名「圖坦卡頓」則取「阿頓的形象」之意,阿頓(Aten)和阿蒙(Amun)是古埃及的太陽神,分別代表日輪和隱蔽的太陽。阿蒙與太陽主神拉(Ra)結合便成眾神之王「阿蒙拉」。埃及出產睡蓮科的白蓮(Nymphaea lotus)和藍蓮(Nymphaea caerulea),它們分別在晚上和早上開花,藍蓮在古埃及人眼中象徵太陽,被奉為神聖之花,並被視作太陽神拉的化身。
埃及神話又有一位頭上頂着藍蓮的神叫奈夫頓(Nefertem),祂象徵香味、美麗和治癒。古埃及人相信奈夫頓從藍蓮的花苞誕生,祂與蓮和太陽神的淵源甚深。相傳奈夫頓會用蓮花醫病,故古埃及人相信奈夫頓具治癒能力,他們生病時會向奈夫頓祈求。古埃及人也因此認為蓮花的香味有助治療,會用之於製作藥劑。楊斌解釋,古埃及人認為嗅蓮花,除了有助病人康復,在金字塔木乃伊旁放置蓮花也可幫助死去的法老復活。楊續說,蓮花可使人復活的概念後來傳入印度和東亞。
奈夫頓除了頭頂藍蓮,還不時被描繪成獅首或兩邊戴有「邊落(sidelock,即頭髮側綹)」的男童形象,「古埃及的蓮神(奈夫頓)也是一個少年啊」,這讓楊斌聯想到同為蓮花化生,且能驅瘟治病的哪吒。雖然從科學角度來看,古埃及的蓮是睡蓮科,跟佛教中的蓮(即荷花)是不同科的植物,「但它們傳遞出來的文化特性是一樣的,那就是蓮帶有復活、創世、誕生和治癒的含義」。
哪吒顯靈 驅疫治病?
2017年,楊斌到訪澳門的大三巴哪吒廟和柿山哪吒古廟,他說這兩座廟的哪吒都以童子形象出現。澳門關於哪吒最早的傳說源自明末清初,相傳澳門柿山一帶曾有打扮為丫髻兜肚的紅衣童子與兒童嬉戲,民眾後來看到紅衣童子腳踏風火輪而去,便認為他是哪吒下凡,遂為哪吒興建了一個神龕拜祭,並奉祂為保護神。
1895年澳門爆發鼠疫,據聞當年澳門爆疫沒波及柿山一帶,故市民紛紛向其保護神哪吒祈求。其間有大三巴居民與柿山民眾商議,擬請柿山哪吒古廟的哪吒神像到大三巴供善信參拜,卻遭反對,大三巴居民便自行建廟。相傳有一名患病善信夢到腳踏風火輪的孩童從天而降,向大炮台山上溪水施法,着該名善信取水飲用,善信與鄰居一試後均痊癒。
哪吒不是斬妖除魔嗎?為何祂還會治病?楊斌笑言「病魔也是魔」。他說中國傳統認為疾病瘟疫、身心和社會災難等任何不幸事件,都是由妖魔鬼怪導致,因此哪吒能降妖伏魔,「祂當然能去除病魔」。有趣的是哪吒本身也是魔,魔童除魔豈不矛盾?
楊斌說哪吒打死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與父母斷絕關係等行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大逆不道的」,他說哪吒本質就是反叛,從這點來看確實能稱為「魔」。但在中國傳統戲劇中,哪吒跟孫悟空這類叛逆分子的故事最終也會歸於大團圓結局,「從反抗軍變成建制派」——哪吒被太乙真人或佛祖復活後位列仙班;孫悟空被唐三藏收服後修得正果,被封為鬥戰勝佛。不過楊斌認為哪吒和孫悟空之所以深受大眾喜愛,正是因為其反叛,「他們的反叛恰恰引起人潛意識裏對他們的喜歡,或者人們潛意識裏的反叛意識」。
孩童形象更利流行
中國經歷過反封建和迷信的時期,為何像哪吒、孫悟空等種種神明仍能深入民心?「文化是不能用政治控制的」,楊斌指中國自秦漢以來一直打壓各樣妖魔鬼怪神的論述,但還是沒法剔除乾淨。他續說,哪吒是在華南地區較流行的神,在廣東、福建和香港一帶都能看到哪吒廟,他認為這與華南地區較晚被文化整合有關,「嶺南地區被內地化、中原化、儒學化相對比較晚,所以它保留的地方神就多一點」。
那麼不同地區的哪吒形象有分別嗎?楊斌說華南地區內的哪吒形象大致相同,譬如深水埗的「三太子及北帝廟」,當中三太子宮建於1898年,據說香港於1894年爆鼠疫,深水埗客家居民迎哪吒像驅妖除魔後,區內疫情受控,便為哪吒建廟,反映港人如澳門人般,認為哪吒能祛除瘟疫。
至於哪吒的孩童形象,楊斌則說是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本地化」而成。哪吒是梵文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的音譯簡稱,全稱那羅鳩婆或那羅鳩缽羅。北涼高僧曇無讖翻譯的《佛所行讚.生品》述說了哪吒身世:「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皆悉大歡喜。」哪吒是毗沙門天王之子。由此可見,哪吒是佛教神明,而祂是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便同屬護法神。楊斌說印度佛教的護法神往往面目猙獰、帶憤怒相,「憤怒相即看着讓人害怕」,以鎮妖魔,哪吒起初也是如此。
「大眾印象中太子的年紀不會太大」,楊認為或許受哪吒的太子身分影響,哪吒在中國被描繪成孩童形象。在唐代的敦煌壁畫中,毗沙門天王身旁有名「粉嘟嘟」雙頰紅潤、皮膚白淨並手持寶花的童子,楊斌說那是哪吒,「從佛教護法神到中國這個粉嘟嘟、胖乎乎的兒童形象,說明了中國文化改造哪吒的過程」,楊續稱這可愛的兒童形象無人不喜歡,這也構成哪吒在中國流行的原因。
哪吒的蓮花化身形象則是在明代《西遊記》中定型。楊斌說當中的情節參考了神仙傳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楊斌將古印度佛教和古埃及的蓮生神明與中國版哪吒比較,楊斌說它們均顯示蓮的治病復活作用,還有兒童作為神及王室之間的密切關係,亦反映不同信仰的相似,但亦無礙各地區獨創其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