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關於月亮,你有什麼故事?雄仔叔叔(阮志雄)開始講古生涯講的第一個故事就與月亮相關,由他三叔啟蒙,「你唔好講大話,月亮會知道㗎」。月亮元素往後亦不斷出現在他講古的旅程中。作為最早的聽眾,侄女阮韻珊着迷於雄仔叔叔七情上面的演繹,笑指叔叔使她誤入戲劇「歧途」,成為編劇及演員。雄仔叔叔又說侄女出生也許就為了訓練他成為講古佬。如今,兩叔侄合作說一些《從前明月光》的故事。月亮多年來始終如一,人事環境卻有多番變更。
各自創作 故事「異中相近」
劇作的英文名是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熟知香港電影的人或者一下子便意會到那是《賭俠2之上海灘賭聖》的暗號對白——「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下一句係咩?」「錯!係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阮韻珊認為這很代表香港的文化:「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英女王已經離開了、現在很多香港人的另一個家在英國,我們現在處於這樣的時代。」中英文劇作名也包含着他們想講的故事,關於月亮,關於家。
兩叔侄說自己都是任性地創作,各自埋首揮筆,對對方的劇本不知情,直到開始排戲時才把故事串連起來。雖然他們出生於不同的世代,擁有各自獨特的人生經歷、創作方法和風格,但最後卻有趣地發現兩人寫的故事不同之中又是非常相近,阮韻珊笑着說:「這件事真的無從稽考,究竟是genes(基因)的影響真的那麼強?還是怎樣?」這也旁敲出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們的共感。
那又讓人好奇各自的故事如何結合,又或兩人怎樣同台演出。雄仔叔叔點出這屬於一個空間的問題:「觀眾能看到我們是在講述兩個空間的故事。如果故事是convincing(有說服力的),那麼觀眾可想像一下,為什麼我們在一個家,但分兩個空間;兩個空間又是怎樣變成一個空間?」劇中也提到,即使世界上不同的人聚集在一個地方,那是否就能算是一個「家」?雄仔叔叔對這個問題充滿興趣,拋出思考。
「月是虛無代表」 或指向人、經歷、安心感
在不同階段,每個人需要的家是不盡相同,阮韻珊分享:「我很小的時候很需要家人的關係或者我很需要陪伴,但是可能去到我人生某個階段,一種認同或者個人的價值給到我更大的、所謂家的感覺。」雄仔叔叔補充家是一些人情道理上的相聚:「對家,我重視的其實就是togetherness(相處)、跟人的togetherness,經歷不需要理想化或者浪漫化,一定是很close、sweet,裏面也有很多悲痛、痛苦。如果人類找家的話,我們就要經過這些struggle(掙扎)。」
家所代表的遠超過居住的場所,像雄仔叔叔有一句台詞提到「有月亮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阮韻珊說月亮是一個虛無的代表,在劇中不一定看到月亮,月亮的存在對他們來說可能是一個人,可能是一個經歷,可能是一種安心感。「到這一刻我定義不到那東西是什麼,是否(像廣告標語)『家的感覺』?太(似)月餅廣告,但也是一種歸屬感,或者你那一刻你的需要。」阮韻珊說介紹中提到尋找的東西,他們仍在找尋。
劇中歌曲傳授者與出現時間 值得留意
說到平日的講古形式,偶爾都會哼起一些音樂,這次的劇作也會穿插不同歌曲,阮韻珊笑說:「我們好想唱歌,所以自己製造機會,無歌唱我們就不做這套戲了。」雄仔叔叔分享歌曲都是寫故事的時候「自己走出來」,當故事講到分離、再見的情境、邊緣人的生活時就會不自覺唱出來,以音樂的形式呼應故事。阮韻珊說:「唱哪一首歌未必最重要,反而是那首歌什麼時候出現、為什麼我們選擇在這個時候出現,或者那首歌是誰教我們唱的,這個意義比較大。」
雄仔叔叔形容觀眾聽故事的模式猶如坐船:「他們或許不會撐船,但坐在船上會感到很舒服;而那些會撐船的人,就會隨着水流去掌握方向。」兩人透過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和回憶,引發觀眾的共鳴,讓人感受到深層的情感連結。
《從前明月光》
時間:3月28至30日、4月4至5日 晚上8:00
3月29至30日、4月5至6日 下午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