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當大小畫廊爭相吸引遊人目光,一名外星人悄悄於場邊着陸,揚言要做星空海盜,象徵展廳周遭還有一些「不那麼商業」的異質力量。記者隨外星人漫遊展場,探看Art Basel不一樣的一面。
辦過二手書店兼藝術空間「實現會社」,策劃過不少社區營造項目,近年以「外星人」形象示人的陳可樂,今年受Art Basel文化合作伙伴、香港逸東酒店藝廊Tomorrow Maybe邀請闖入展場,在展廳外停泊他與「族人」的太空站——展位模仿UFO、在錄像作品之中,以帷幕建構私密空間與來者對話。佈置如駕駛艙,概念是要反擊表演藝術作品在藝術展場如動物園般被圍觀的狀况:「我要做看人的那個,凝視你的凝望!」但更深層的原因,或許源自一種孤獨與被遺漏的感覺:見證facebook的出現將社會運動變得可視化,卻也經歷演算法一改之下使自己的社群「失火」,出現恐同、恐跨言論,不禁在內心呼叫「Where are my people?」,盼這次以虛空龐克與藝術為媒介,凝聚一班不受人類社會接納的群體。
話雖如此,但走入大型展會,無異於自願成為商品。由草根街頭走進商業市場,本以為會有一番天人交戰,未料陳可樂笑說:「賣,一定要賣!」——他一直秉持「不接受無償協作」原則,為免虧待團隊和同伴,這次更自號「海賊船」打劫機構收藏者,希望透過他們的資源接觸到在地社群,讓太空站巡迴東亞各地。
約10 年前因無法交租,輾轉到佳士得春季拍賣會當即時翻譯的他,當時遇到客人問他對菲律賓藝術家Ronald Ventura大型作品的意見,一番擾攘後陳可樂回答,作品揭露了觀光客視野對第三世界的剝削等,得到的回應卻是:「你覺得,我掛低一點好呢,還是掛高一點好呢?」不無諷刺,如今將作品帶入展場的他,不得不再次直面「消費」的議題。他卻表示,雖然影像、符號本來就是最快速被消費的,人又會在對符號產生免疫力後,要求消費更複雜的符號;但消費也有其解放力量,如消費者運動曾了結種族隔離,也將他的書籍帶到遠洋,寄望消費令他作為符號生產者的版圖去得更遠,在消費後留下餘蘊——「勞動者,請把握你僅有的權力,投我消費的一票!」
消費力量或可以成為一陣風,把議題推到更易被看見的地方。今年匡智會的「Neighbour‧活」展覽進駐會展3樓咖啡室,再次將匡智藝術家的作品帶入展會,為展會再添一份溫度。中六學生梁家謙第二次在Art Basel展出作品,動畫《一秒迴避》以陸續退役的港鐵列車「M-Train」為場景,描述他以一秒為限,避免長期盯住陌生人惹起誤會。匡智會表示展品雖不會出售,但希望展出過後,創作能成為學員們未來的收入來源。
而在1樓,同樣作為展會文化合作伙伴的HASS Lab也展出了「XO異彩藝術家獎」10個入圍者的作品。成員陳卓卓表示這群腦力多元藝術家雖然有一定程度的心智障礙,作品卻帶有獨特視角,同樣不設銷售,他們更希望透過在展會曝光,讓作品獲得更多認可,為這群腦力多元藝術家建立自信及認同感。
重新轉入展場,藝術品琳瑯滿目,時間有限,怎麼辦?陳可樂在展會挑選了3個錨點,讓讀者從外星人視角漫遊展場:離開太空艙,他先到毗鄰的HASS Lab觀看鄧啟揚作品《冷門木行店》,畫有專門製作船上木滑輪的老店「泗祥號」,是可樂以往在油麻地帶導賞必經之處,指向油麻地曾是海邊的歷史。之後他從這昔日的海邊航行到3樓,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展出本地藝術家陳育強的作品《蘇菲亞》,矽化木上的結晶呼應着一種特別的生存樣態,也予人一種「着陸異星」之感。最後一站則再次登上飛船重回太空——回到1樓的韓國畫廊ONE AND J. Gallery,展出金氏徹平作品《遊戲、舞與結構(彩色合板)#4》,簡約筆觸帶有童真玩味,最重要是畫有顯眼的UFO。
問及挑選此3件作品的原因,陳可樂笑稱全是偏心之選,想「打劫」成為自身太空船的一部分;亦以自身為節點,連結不同人,向讀者鋪展一幅獨特的圖像。展期尚餘3天,讀者不妨也與《開眼》小隊分享你的漫遊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