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由1970、80年代的「垃圾蟲」到如今的「清潔龍阿德」與「提子」,政府的不同吉祥物卡通角色可以說「總有一隻喺左近」。細數近年推出的吉祥物,原來2020年起政府推出了逾40組、近90隻吉祥物,當中有多少名字道得出,又有多少寂寂無聞?早前觀塘翠屏河完成活化,渠務署除在明渠設人工浮島及園境平台等,亦花心思為河畔添上一抹別致的風景——擺設該署吉祥物「下水水」75種不同造型的藝術裝置。為了解市民到底有否留意到這番心思,又是否認識「下水水」與其他政府吉祥物,記者早前實地街訪,一探究竟。
冒着雨粉搜索,黃昏6時半的觀塘打工仔來去如風。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記者終遇到了家住月華社區、在明渠所在觀塘工業區上班的何小姐。平日下班間中會到河邊散步的她說,一直以為「下水水」是翠屏河的吉祥物,但未有留意裝置的數目,也不知吉祥物的名稱。記者告知它是渠務署吉祥物後,她提到雖然部分裝置上會有文字及二維碼(QR Code)講解有關翠屏河的資訊,但平日路過的市民未必會像她一樣留意細讀,整體宣傳似乎不足。她認為,吉祥物的存在(加上河道翻新),未有拉近她與政府的距離,或加深她對相關部門的認識,但確令工廠區的河道休憩空間變得有趣些。記者取出印有部分政府吉祥物相片的圖表,她一眼認出「提子」與「大嘥鬼」,卻錯認「清潔龍阿德」為「垃圾蟲」,至於康文署近年常在轄下設施擺放的吉祥物「活力仔」、「思文喵」,以及食安中心常常於廣告使用的「食安仔」等,均未能被認出。記者再提供吉祥物名字及部門,嘗試讓何小姐配對,同樣「鎩羽而歸」。至於各區民政事務處推出的3隻地區相關吉祥物,如黃大仙「獅子仔」,何小姐則指未能看出其和該地區的關聯。何小姐應記者之邀估算政府吉祥物數目,指現時政府吉祥物太多,「可能有30隻,設計、製作和維護都需要成本,需要再考慮這些開支是否值得」。除了「大嘥鬼」、「提子」之外,政府現時到底有多少隻吉祥物,開支數字又為何?
各部門各定義 「任何仁」不在列
為確切了解情况,記者去信逾35個政府部門,詢問吉祥物開支、推出時間及推出的原因,希望歸納出政府就此有無劃一的基準,經多次來回後,獲政府新聞處統一回覆。政府現時共設有68組吉祥物,涵蓋逾130隻角色。細數之下,政府單是2024年已推出了約10組吉祥物,包括通訊事務管理局的「通訊寶」,以及代表深水埗的「深DUCK」,由部門到地區代表都有。然因政府各部門對「吉祥物」之定義各有千秋,廣義涵蓋「吉祥物」的數字或許更大,如為人熟知的「任何仁」便不在列表之中,消防處亦回覆指「任何仁」非吉祥物或代言人,而是代表「任何人都可以出手協助拯救生命的概念」。至於自2020年起已推出12組吉祥物的「大戶」警務處則指,除了「專人扮演與市民互動的吉祥物」以外,即使是在facebook多番出現、名叫「水警吉祥物Max」的卡通角色都只為「警隊的宣傳設計」。
推出與否應看代表性、議題 免過猶不及
饒是如此,現時12組吉祥物之中,有些卻「肩負」性質相近的任務:如警務處在2020年推出提防詐騙的「提子」後,2021年又推出「反詐仔仔」,2023年更接連推出「Meter仔」及兩隻東區警區「防騙盾行動」吉祥物「防騙關羽」、「滅罪孔明」。同樣的情况也出現在禁毒宣傳上,警務處於2021年起推出3隻禁毒吉祥物,保安局再於2022年推出禁毒大使「冬冬」及「希希」。曾在本報撰文分析「大嘥鬼」的香港恒生大學藝術設計系助理教授蔡曉瑩受訪時表示,各地政府設有吉祥物並不鮮見,如日本的「熊本熊」便是成功例子,在IP經濟(或曰角色經濟)蓬勃下成功以文化影響力帶動農產品出口;香港政府吉祥物性質更近於公眾教育的媒介,「嘗試透過更親民的方式跟市民建立關係也是一種進步」,但卻「不一定要這麼多」。蔡曉瑩認為,吉祥物的重點應在於代表性,同一部門推出過多吉祥物,在資訊過量的時代反而會分散資源,也浪費受眾的關注度與時間,削弱效果。她建議吉祥物可結合香港的在地文化,如「深DUCK」便可與區域特色結合,加入喜歡車衫的個性,使其更具親和力與認受性。
數量如此龐大的吉祥物,開支又如何?據政府新聞處回覆,相關開支「屬宣傳推廣整體開支的一部分,因此並無備存分項數字」。翻查資料,環境保護署2016年答覆立法會特別財務委員會提問時指有關「大嘥鬼」設計及宣傳開支約160萬元;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核2024/25年度開支預算時,署方曾回應過去5年「大嘥鬼」臉書及Instagram專頁涉及開支,由2019/20年度的93萬元升至2022/23年度的139萬元。另據立法會文件顯示,「清潔龍阿德」的facebook專頁由合約服務供應商設計和更新,2017/18年度的開支預算為約50萬元,而立法會審核2023/24年度開支預算時,政府回覆「該服務合約在過去1年的開支約為100萬元」。
議員倡邀市民評估 了解誰受歡迎
立法會議員林振昇曾經向政府提問有關吉祥物的開支,他舉例衛生防護中心在2015年4月推出、一共7隻的防癌知識吉祥物「健康聯盟」,雖有開設專頁但效果「乏善可陳」,至截稿前該專頁最新帖文,張貼於2024年12月12日,只獲4個讚好,其中兩個分別來自「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專頁及本身專頁。另一則 2024 年 9 月發布的帖文,附圖為吉祥物「匿獅 Lion」和「健康聯盟」成員向公眾祝賀中秋節快樂,也只錄4個讚好(清潔龍阿德同期中秋帖文有352個心情回應,另有留言和分享各十數)。林振昇說,一來「大家唔係好知佢做咩」,二來「專頁一兩個月先出一個post,仲要係佢自己like」。
林振昇認為類似宣傳手法事涉公帑,開支有需要開誠布公,成效亦有待檢討,吉祥物有由政府內部負責宣傳設計,亦有委託外界設計營運,若發現外判專業公司處理更靈活,寧以一定資金換取行政效率。他續指,目前吉祥物的設計與管理由各部門分開處理,缺乏統一規劃,建議政府可參考一站式平台的整合方式,避免功能重疊與資源浪費。部分受歡迎角色,可負責多項宣傳工作,如「提子」除了防騙,「講禁毒都得㗎,其實都係騙子嚟」。而吉祥物的推出應以議題的重要性,以及是否廣泛影響公眾利益為依歸,避免「為做而做」。如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有吉祥物「社會資本十兄妹」,推廣社區投資共享基金,但市民若想知道基金資訊,其實可以上網查詢,不需要再製作吉祥物宣傳;亦建議政府設立定期檢討機制,邀請市民參與評估吉祥物的效果,以問卷調查甚至舉辦「吉祥物選舉」,從中了解哪些角色更受歡迎,隨時勢變化賦予新角色。甚至以教育本地民眾為目標的吉祥物,也可以用於建立旅遊品牌,如以「清潔龍阿德」向內地旅客展示香港整潔的形象等。
可結合在地文化 成旅遊品牌
回看「提子」的成功,全天候的宣傳方式應記一功,時機上相信亦與切中騙案肆虐,提高市民的關注度有關。話說回頭,同樣家住觀塘的林小姐收到親友旅遊北海道回來的手信「啤酒怪」,原來日本全國推出逾300隻吉祥物,按地方特色有不同地方限定,以推廣旅遊。雖然難有人可認出所有300種的樣子和名稱,可是遊客到訪後樂意將連結地方的可愛的吉祥物當手信帶回家送人,不單宣傳了旅遊,亦是成功的角色經濟的又一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