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驗:社企舉辦首屆比賽 中學生辯論 精神健康講你聽

文章日期:2025年04月06日

【明報專訊】「每一場討論都有影響力,今日各位點樣討論精神健康,亦會影響其他人點樣理解同回應呢個議題。」主持人在開場白說道,寄語各位辯員以負責任、理性及基於事實的方式辯論,避免污名化。首屆「香港中學精神健康議題辯論比賽」總決賽就此展開,賽規與一般辯論賽無異,但主辦的朋輩情緒支援社企Shelter在活動中加入不少巧思,希望傳達「精神健康議題是可以公開地理性討論」的信息。打辯論的人學習能力強又能言善辯,一眾中學辯員是否明瞭賽事背後的真正辯題?

背景

項目:首屆「香港中學精神健康議題辯論比賽」

目的:透過中學生共同思辯,探尋並傳達「精神健康議題是可以公開地理性討論」的信息,促進學界對相關議題的認識及交流,藉此提升學生以至不同群體的心理韌性

人物:朋輩情緒支援社企Shelter、啟迪思維訓練中心有限公司(辯論教育機構)、參賽中學生及老師、專業評判

辦賽緣起:網上討論存偏見

縱使社會對精神健康議題的關注日益增多,但觀乎網上討論,不難發現存有偏見、污名化的評論。「網上的討論,可能只有幾句就完了,完全看不到他推論的過程」,Shelter創辦人細C舉例有人留言精神復元人士(或用帶污名化的稱呼「白卡」)就應該要送入院,「但背後有沒有理據呢?」精神健康辯論賽準決賽其中一條辯題為「港府應取消強制入院制度」,應然性辯題的反方要論證為何不應取消,細C提到反方同學有呈現推論,例如強制入院是最後防線,質疑若取消能否真正保障患者甚至公眾。過程中正反雙方會再作思辯,細C認為這些有理有據的討論,網上難以見到。辯論的本質正是理性討論,靠言之成理的論證、駁論取勝。網上討論可以人身攻擊,但辯論的賽規列明發言「不得使用粗言穢語、作人身攻擊、侮辱或誹謗」,細C留意到當辯員說得激動,有同學會輕聲提醒:「冷靜啲。冷靜啲。」

毫無辯論經驗的細C為何想到舉辦辯論比賽?契機是本地YouTube頻道相繼推出辯論系列,如「試當真」節目「口試王」、「小薯茄」節目「小辯論」,她發現觀眾反應相當熱烈,「原來香港人那麼喜歡看人辯論、看人『嗌交』,很喜歡一起回應、討論這件事」。 小種子就此埋下,再加上「你係咪嬲我呀」一段小學辯論比賽片段去年爆紅,一直推動精神健康倡議的細C因而思考:辯論能否與精神健康掛鈎?

專業機構助制訂賽規、設計辯題

她找來有舉辦辯論比賽經驗的啟迪思維訓練中心協辦,該中心協助制訂賽規,並與細C一同設計辯題。辯題先由細C與Shelter義工構思,選擇中學生能力可應付、且討論時機合適的主題,他們曾考慮設計有關約束的辯題,但擔心學生未必找到太多資料,最終未有採納。每場賽事找來兩名辯論界別人士及一名精神健康界別人士(如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等)擔任評判,辯題亦會切合是日評判的專長。

辯論常見正反方爭辯對辯題字眼的理解,這次比賽制訂辯題時,協辦機構幫助細C釐清討論焦點。啟迪思維訓練中心有限公司創辦人史迪朗說,賽事不少題目採用雙辯題制,如初賽其中一條辯題甲方為「香港長者自殺問題比學童自殺問題更值得關注」,乙方為「香港學童自殺問題比長者自殺問題更值得關注」,「辯論上一定會知道兩者都要關注,純粹是哪個多一點,不但勝負更公平,同時他們(學生)學的東西更多」。如果只以甲方那辯題作正反辯論,容易令討論失焦,最終若正方勝出,或導致「長者自殺比學童自殺更值得關注」的錯誤觀念。細C希望透過評判給予評語,義工節錄辯論過程並於Shelter的IG發布,大家會明白勝方立場不等同議題的唯一正解。

辯題切身 增學生認知

學生為辯論比賽作準備,過程中吸收不少精神健康知識。冠軍隊伍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辯論隊的尹凱霖同學表示,以前覺得有精神健康需要的人只佔少數,不太清楚有何支援,現在則更了解政府相關資源。她們在其中一場比賽要論證「輔導員比社工對公眾精神健康更有貢獻」,使尹同學認識了社工和輔導員的角色。決賽評判之一、季軍隊伍華英中學辯論隊負責老師賴老師說,比賽不少辯題與學生有切身關係,譬如學校本身亦設社工或輔導員,「可能學生要不是準備題目,也不知道原來社工和輔導員有分別」。

細C過往教授精神健康急救課程,發現無論活動有多少互動環節,始終是單向傳授知識,「都是我限制了你(學生)的發揮」。辯論卻強調自主學習,學生主動尋找資料、理論與實證,有助他們掌握議題。亞軍隊伍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中文辯論隊負責老師蘇老師稱,學生準備「於精神健康服務中應用人工智能利大於弊」一題時,曾親身測試ChatGPT能否做到情緒輔導的功能;而學生為另一條有關污名化的辯題蒐集數據時,發現原有認知與現實存在偏差,原來與精神病患者相關的暴力事件只佔極少數。他提到賽事不少辯題為甲乙方比較,學生事前亦會代入對手的立場,推動他們多角度思考議題。

這次比賽的特色之一是設有情境問答環節,對賽雙方需即時代入一特定身分(如老師、社工、家長等),提出與情境相應的解決方法,較貼近角色身分考量的一方會獲頒「專業實踐獎」。其中一題是學生會幹事收到反映,有人濫用心理調適假逃避考試,但也有人因怕被標籤而寧願頂住壓力上課。華英中學的區珮瑤同學對此印象深刻,場上她提出舉辦活動,向同學傳遞要接納自身心理需求的信息,針對濫用則重申假期設立目的。她本身是學生會成員,情境問答有助她反思同學的不同需要。華英中學辯論隊成員詹梓榆同學則說,以前覺得情緒只是一件小事,而輔導無助紓緩情緒,但比賽成為她與朋友討論輔導及情緒議題的契機,令她的想法也有轉變,「當一個人不開心,有個人說會陪在你身邊,這些不單是文字那麼簡單」。

老師反思教學 授業也要聆聽

參賽學校可在比賽前免費參與一節精神健康座談會,由專家分享本地精神健康服務使用情况,這議題當中的歧視、標籤、如何避免污名化,以及保障例子的保密性和不可辯證性。細C留意到有參與座談會的學生,初賽表現明顯更能掌握精神健康議題;而所有參賽學生隨着比賽進程,吸收專家評判的評語,漸見成長,「初賽他們經常都會說『輕生』這個字,到現在已經無人會說」。「輕生」似在暗示事主輕視生命,近年精神健康界別倡議不用「輕生」一詞,而直接描述為「自殺」。蘇老師說,學生準備辯論稿時會互相提醒,避免使用污名化字眼,盡量完整論述,「講一半唔講一半,很容易變成污名化」。學生也漸漸明白場上對精神健康議題的討論,「除了是與對手說之外,也是對大眾說」。

決賽於3月29日進行,辯題為甲方「教育制度須為促進學生精神健康負更大責任」,乙方「家長須為促進學生精神健康負更大責任」。今屆中學文憑試已開考,細C想藉辯題回應當下社會狀態。社會上有意見認為,只要廢除現有高壓的教育制度,學生就可以得到保障;另一方意見則歸因「家長生仔唔考牌」。這些過於簡化的理解是否為真?她期望學生一起認知、探討,「未必有結論,而是我們透過這個思辨過程,彼此得到什麼啟發」。

辯論隊老師與學生一起準備辯題,並觀看賽事,自己亦得到反思。正如決賽雙方曾經爭辯,華英中學的賴老師同意老師身兼教學與行政工作,除非學生行為有異,否則很少花時間與他們探討精神健康議題。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的蘇老師亦有同感,這次辯論比賽讓他可以名正言順,花時間聆聽學生分享,不單是傳授學業或辯論知識。

由備賽到比賽 見證學生成長

細C特意把精神健康辯論比賽的決賽靠近考期,因每年文憑試也是學生自殺的高峰期,惟使人警覺的數字有否啟發更多認知?她希望不用等到有危機才處理,旁聽參賽同學的訪問、賽場上閒聊,能聽出其改變,「你說改變是否很大?不是。但她們有改變,由初賽、準決賽到決賽,那種成長、意識的提高是有的」。解除污名需時,精神健康界別人士早已警覺避用「輕生」一詞,但賽事反映學生原來未認識,「我們界別共同擁有的知識,是否代表所有公眾的認知和意識呢?這個也是一個小提醒。」

細C認為,精神健康教育可以不止停留於壓力管理的層面,中學生有能力思辨。賴老師眼見參賽學生意識轉變,但因辯論賽人數有限,受惠學生只是少數,「有沒有辦法將這件事,令到多一些同學知道?」星星之火,至少是燎原的第一步。

文˙ 朱令筠

{ 圖 } 楊柏賢、朱令筠、Shelter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