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赫曼悲劇 突顯以老護老危機 照顧者不能承受的重

文章日期:2025年04月07日

【明報專訊】在不少家庭照顧系統中,年輕老者 (young old)順理成章地成為老老(old old)的主要照顧者。但若照顧者是家庭唯一支援,這照顧系統便十分脆弱。照顧者一旦出現狀况,老老的支援便會全面崩潰,最終引致目不忍睹的悲劇。

2025年3月8日看到一則新聞:奧斯卡影帝真赫曼(Gene Hackman)於美國時間2月26日被發現倒斃家中,享齡95歲。警方在真赫曼的新墨西哥州寓所中,發現他和63歲日裔妻子Betsy Arakawa及夫婦飼養的一頭犬隻,一同陳屍於寓所中。警方曾對二人死因有懷疑,但調查後證實,最先是Betsy感染漢坦病毒身亡,而患有晚期阿茲海默症的真赫曼,可能並未察覺妻子離世,獨自在家中伴屍一周,最後因心臟病去世。

這則新聞使人難過,而最讓人傷感是夫婦雙亡時序。法醫確定63歲Betsy於2月11日死於漢坦病毒肺綜合徵,真赫曼在7天後因心臟病去世。真赫曼患有晚期阿茲海默症,這是一種隨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明顯地,一直充當照顧者的妻子出現狀况時,患有認知障礙的真赫曼無法理解或回應,更遑論尋求救援。因此,他只能伴着屍首困在家中,直至7天後失救而死。而更使人感不安的是,悲劇2周後才被發現。根據警方現場報告,陳屍於浴室的Betsy,遺體已腐爛,臉部腫脹,手腳出現風乾木乃伊化(mummification);真赫曼遺體亦出現腐爛迹象。如果Betsy的死亡能夠及早被發現,真赫曼未必會死亡。

年輕老者「順理成章」充當照顧者

這悲劇不僅是一位受愛戴演員的離世,最使人難受的是他在離世之前的孤苦與無助。這悲劇亦突顯了老齡化社會一個常被忽略、不太受關注的危機,就是在家庭照顧系統中,較為年輕的老者(young old)順理成章地成為老老患者(old old)的主要照顧者。若照顧者是家中唯一支援,這照顧系統便十分脆弱。一旦照顧者出現狀况,被照顧的老老患者便會全面崩潰,最終引致目不忍睹的悲劇。縱使平常看來較為年輕、健康及醒目的照顧者,一旦患上突發疾病或遇上無人能預測的意外時,悲劇仍會發生。這是照顧者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啊!

當年邁配偶或父母需要照顧時,較為年輕的妻子/丈夫或子女自然會承擔起照顧者責任。由60或70多歲的young old去照顧80或90多歲的old old,看起來合情合理,香港大部分家庭亦採取了同樣的安排。然而,類似悲劇也常有發生。

2024年8月香港一則新聞,報道了觀塘瑞和街雙屍命案。82歲高齡母親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需長期臥牀,日常起居全靠60歲兒子照顧。因母子失聯數天,業主登門了解情况,發現木門被租客身體頂住,立即報警求助。救援人員趕至破門而入,證實母子均已死亡。據了解,兒子懷疑意外暈倒失救,母親因缺乏照顧而亡。

照顧者忽視自身健康 死亡率高63%

由此可見,家庭照顧者的系統是何等脆弱。尤其是年長照顧者,會隨時因為疾病或意外倒下,甚至死亡;而被照顧者會因此缺乏照顧而失救。所以,我常認為照顧者的健康亟需關注。就以Betsy為例,她肩負的照顧責任是何等沉重。晚期阿茲海默症患者需要全天候長期照顧,就算是相對年輕的照顧者也未必能應付得來,更何况她已是長者。年長照顧者若是家庭照顧長期唯一支柱,照顧者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美國匹茲堡大學曾就照顧者壓力作出研究。他們為151名需長期照顧行動不便親人的照顧者做身體檢查。結果顯示,隨着親人健康轉差,照顧工作日趨繁重,照顧者承受非常巨大的壓力;他們情緒較易抑鬱,患慢性炎症指標上升,免疫功能容易受損,患上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的風險亦會增加。研究更將392名,逾66歲的照顧者與同齡非照顧者對照,發現照顧者死亡率比非照顧者高63%。

由此證明,年老照顧者的健康不容忽視;不過,事實往往並非如此。家人生病,對抗疾病就是首要功課,患者自然就是核心。醫護也只會把焦點放在來診病人,較少兼顧陪診的照顧者。病人才是主角,照顧者不是,相信連照顧者本身也抱持患者優先的想法。就以Betsy為例,警方從電話紀錄中發現,事發前兩天她推卻了自己的醫療預約,理由是要照顧丈夫。可見,照顧者總是優先考慮親人的照顧需要,忽視了自身需求及健康警號。

「老老戶」孤立 情緒低落

除此之外,在悲劇中我們看到「老老戶」的孤立感。縱使真赫曼曾經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奧斯卡影帝,但是夫婦倆死後差不多2周才被發現。由此證明,他們生活頗為孤立,這很可能與真赫曼年老患病有關。既然患者已行動不便或無能力社交,照顧者便選擇過退隱的生活。我聽過一名認知障礙症病人的老妻說:「他已變成這樣,癡癡呆呆、亂發脾氣。我又無法控制,為免尷尬,我們盡量少出街。成日留喺屋企。親戚朋友都好少來往,因為他說話『九唔搭八』,人人都怕了他!我也覺得難為情!」

然而,愈是孤立,危機愈大,「老老戶」的照顧者,情緒愈低落,健康只有更下滑。然而,在人口老化、少子化及核心家庭趨勢下,長者的照顧已響起警號。根據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香港獨居和兩老戶佔總住戶的35%。相信這數字會持續上升,攀升至一半是為期不遠。

醫護關顧照顧者 智慧家庭監控

因此,我們應多關注問題,預早籌謀,重整資源,為長者及照顧者建立更好的安全網。醫療系統方面,我們可以做多一點,例如醫護在診治病患時,可同時留意伴隨照顧者,尤其是以老護老者,盡可能考慮他們的醫療需求;若發現困難,可提供醫療及支援選擇。

技術支援方面,為長者成立智慧家庭監控,用智能手機偵測跌倒及意外醫療警報;以電話或平安鐘系統定期為長者作健康監測,好讓在危機發生前,及早發現。有些社區已實施自動化系統,每天為長者發出問安電話,萬一系統未能接收安好確定,便會跟進支援。

友善屋苑 避免悲劇發生

在護老問題上,社區資源是重要一環。透過公眾教育建立長者友善社區,容讓患者能在共融氣氛下,與社會保持聯繫。社區支援如日間護理院舍、長者服務中心、鄰舍輔助、同路人支援小組等,可直接提供堅實支援,為照顧者釋出喘息空間。當鄰居或大廈管理員察覺獨居或雙老戶有異常,例如久未收郵件或報紙,沒有按慣常日程出入,白天緊閉門戶全無動靜等,便作出探究。香港老年學會早前在全港推行「長者友善屋苑計劃」,就有物業管理員發現樓上照顧認知障礙症伯伯的太太兩天沒有出門,覺得擔心,上門拍門才知道老太太中風不能起牀,找來家人送老太太往醫院及接走伯伯去照顧,避免了悲劇發生。所以屋苑及鄰舍支援是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

面對未來,每個長者都獲得十足關顧或許只是一個奢想。然而,我仍期待在社群間互相理解及依存下,香港長者及照顧者毋須獨對危機。我們的社會雖已老齡化,但仍是有溫度、有尊嚴。

■梁萬福

(老人科專科醫生,一直從事老年醫學及老年學研究,積極參與義務工作,從醫管局退休,仍不遺餘力推動長者健康教育及醫療服務。)

文:梁萬福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