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選張滿意的相片,放入ChatGPT對話框,加上一句「請幫我把這張照片轉換成吉卜力風格的圖片」,等待片刻,便可收穫一張由人工智能(AI)生成的「吉卜力風格」圖片,乍看與《龍貓》、《千與千尋》中的場景無異。
伴隨ChatGPT圖像生成技術進步,近日,全球掀起「AI生成吉卜力風格」浪潮。從自拍相到寵物照,從迷因(meme)、電影截圖到商業廣告,在AI協助下,萬物皆可吉卜力。亦有人找出吉卜力工作室創辦人宮崎駿本人在2016年觀看AI生成動畫後的反應,引用「我認為這是對生命本身的侮辱」一句,呼籲網民尊重藝術家意願,停止使用AI侵權。今期《開眼》請來「吉卜力動畫從小看到大」的本地畫家黃曉楓——從粉絲和創作者視角,如何看待「AI生成吉卜力風格」爭議?
黃曉楓說,吉卜力風格,更準確說應該是「吉卜力工作室風格」。這個由動畫導演宮崎駿、高畑勳等人創辦的動畫工作室,以精細的手繪、奇幻的劇情聞名,曾產出《天空之城》、《哈爾移動城堡》等經典動畫。在她看來,「吉卜力風格」之所以能夠一眼被辨認,是因為其中總有種「脹卜卜嘅feel」,幼細而柔和的黑色線條,低飽和的水彩背景,令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帶給人溫柔而舒服的感覺。
至於AI生成的「吉卜力風格」,黃曉楓「真心覺得勁」。她續說,總體而言,AI生成圖像在「角色造型上抄得好相似,尤其是眼、嘴巴好似」,但仔細辨認仍可看出不足之處,如吉卜力工作室對人物耳朵描繪會更細緻,但AI常用一條線概括;又如AI在處理光影、背景時常有種「唔夾嘅感覺」,對樹葉透光、人物影子等部分,「未經過人手去思考」,處理得比較粗糙;加之AI基於數據庫生成圖像,難以「無中生有咁創作」,有時會「被吉卜力風格限制咗」,造成「相片中是西人,生成出來圖像卻是亞洲人」、「相中人好吉卜力,相中狗卻好唔吉卜力」等狀况。
儘管有局限,但在黃曉楓看來與邀請畫家創作相比,使用AI生成「好輕而易舉」,在這個「人人都講究快同免費嘅時代」,「AI生成吉卜力風格」的爆紅並不意外。然而,快同免費一定是好事嗎?作為畫家,黃曉楓將繪畫視作與身邊朋友交流溝通的方式,時常用畫筆記錄朋友們的生活,「如果用AI將自己變成插圖如此輕易,我給朋友畫的肖像就不矜貴了」。同時,儘管就目前法律規定,AI生成類似畫風並不構成侵權,但黃曉楓仍認為被AI模仿「就像被人類抄襲一樣,令我覺得很沒禮貌」,「最慘個位係,喺現實中被人抄襲至少死有對證;被AI抄襲冇得追究,死無對證」。
「一張畫中不止有技巧、有結果,還有思考過程、創作過程,有取捨,有struggle(糾結)與suffering(痛苦)。」黃曉楓認為,這些過程才是一幅畫的「靈魂部分」,而AI創作對畫家最大的「侮辱位」,是AI只有結果,而忽略了創作中最重要的過程——「人們常說AI沒有靈魂,或許就是這個原因」。
那麼,「吉卜力風格」中,有哪些AI無法生成的靈魂?黃曉楓說,是其中的人性與情緒。《風之谷》中,善良的公主小木蘭見到父親被殺害,頭髮豎起、瘋狂砸碎身邊物品的憤怒瞬間;《哈爾移動城堡》中,哈爾與蘇菲在空中「攬得好肉緊,好舒服」的擁抱;《再見螢火蟲》中,高畑勳經過反覆調查和與二戰倖存者的溝通,創作出女主角包裹着頭巾避難的場景……「吉卜力風格如此吸引,不僅是因為畫風、角色樣貌,而是因為其中奇幻又極度寫實的世界觀、動畫的內容、角色的emotion……人類feel到,先可以做到;AI feel唔到情緒,如何能做到?」
(美藝客廳‧四十五)
「客席策展人」簡介
黃曉楓,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曾於香港舉辦個人展覽,亦參與各大小藝術展覽及博覽會,作品曾於香港、台灣、澳門、比利時、英國、新加坡展出。2017年與本地詩人合作出版了詩畫集《自由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