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選擴大業界參與 威尼斯雙年展 香港改群展策劃添難度

文章日期:2025年04月11日

【明報專訊】威尼斯視藝雙年展(VB)自1895年創辦以來,一直是國際藝壇盛事。香港自2001年開始參與其中「外圍展」,近日藝發局宣布,明年第61屆VB香港外圍展將由香港藝術館(MoA)策展,取代之前6屆負責的M+博物館,並將改以群展形式策劃。策劃方式幾經改變,有聲音指機制不透明,又有人認為策展結果才是重點;兩難將如何平衡及取捨?

MoA總館長莫家詠透露,MoA現時正為明年兩個舉辦的展覽確立名單:一是明年5月的VB香港外圍展,改以群展形式舉行,參展藝術家人數為「幾人」;二是「香港盛匯超級三月」於MoA舉行的展覽。兩個展覽的名單將一併透過本次威尼斯雙年展的遴選確定,兩展參展者不會重複。展品同以「何謂好的香港藝術」為框架,香港展覽更突顯城市背景,而MoA亦會按慣例,為參展VB香港外圍展的藝術家回港後籌辦回顧展。

改與MoA聯手 盼激發新思維

今次香港藝術發展局委任MoA團隊策展,而不是M+,亦非由個別策展人主導。藝發局副主席楊偉誠表示,是希望激發新思維。MoA月前邀請香港大專院校提名教職員和畢業生,亦邀請藝發局、西九管理局提名本地藝術家,加上康文署轄下機構過去5年曾委約創作的藝術家,組成現在逾200名藝術家的提名名單,其中約150人已呈交作品集。

莫家詠表示,遴選委員會將在下月初步選出50名藝術家。到第二輪遴選,再要求藝術家遞交作品或計劃書,最後選出合共約20至30名藝術家參與兩個展覽,預料最快7月公布結果。當中有幾名將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原則上會展出遴選時提交的作品;至於最終名單裏未能參與VB香港外圍展的藝術家,則會於MoA明年3月的展覽展示作品。

她表示這做法可擴大業界參與,但關於遴選委員會,她只透露由本地、內地和海外專家組成,包括MoA人員,遴選標準包括可行度、原創度和體現香港特色。她續指,未能明言名單有否包括個別獨立策展團體,如Para Site藝術空間;具體藝術家名單將在稍後公布,惟預計不會公開遴選討論紀錄。

MoA定義明年的VB香港外圍展為「邀請展」而非「委約展」,獲邀藝術家可提交全新或3年內創作的作品參與遴選,館方會支付一定酬金,但沒有委約費。財政方面,2013年M+接手主辦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時,預算由前幾屆不過400萬元飈升至約960萬元,當中藝發局資助和M+撥款各佔一半。楊偉誠和莫家詠表示今次將從政商各界尋找資源,或亦允許藝術家自行找贊助,不局限任何可能。

要熟悉國際藝術 又要公平遴選

藝術家、中大藝術系客座教授陳育強曾在2005年參與VB香港外圍展。他提到今次也收到提名邀請,但指「我都去過,費事同人爭」,未有呈交作品集。

為何藝術家對VB趨之若鶩?陳育強說因為其夠老牌,參展是生涯指標,但不一定能夠提攜藝術家的國際前途,仍要靠中間人推廣;M+、Para Site藝術空間(2003及2009年策展)及張頌仁(2001年策展)就做得不錯。楊偉誠亦言,VB香港外圍展每屆參觀人次近10萬,是對外文化交流的旗艦項目。

回顧歷年VB香港館策展過程,2001年藝發局與康文署組成聯合小組,提名再選出策展人;其後5屆公開徵集策展計劃書,再由評審小組選出合適的策展人;2012年6月藝發局改委M+策展,由M+策展團隊揀選藝術家參展,之後幾屆雖加入客席策展人,但仍摒棄過往公開徵集的做法,時有藝術界人士批評「黑箱作業」,更發起聯署抗議。

相較而言,今次VB香港外圍展沒有公開徵集策展人,但MoA在遴選環節中納入更多藝術家。只是,仍有圈內聲音指做法未能涵蓋部分藝術家——若沒參與過今次MoA合作機構的活動,或不曾於本地院校接受藝術訓練,便未必有提名機會。莫家詠沒否認,在外地接受藝術訓練,偏好於非官方機構擺展的藝術家難獲提名,但回應事情需循序漸進,日後再有機會策劃威尼斯雙年展外圍展時會改進。

陳育強認為MoA的做法較M+透明,但要評論這機制好不好,仍言之尚早。他補充即使機制符合「公平公開公正」原則,亦不一定選出讓業界驚喜的作品,因為國際藝術社群獨有一套眼光。

每屆威尼斯雙年展主題都不一樣,策展人可以怎麼回應?陳育強說要靠經驗判斷,在策展上,要讓香港藝術作品「夠sharp」(醒目)。他說明香港外圍展的觀眾群有二,一為國際當代藝術圈,二是本地藝術圈和市民。要熟悉國際當代藝術潮流,才能說服前者,但對後者來說,公平遴選機制可能不可少;兩者要求不一,形成兩難。

「我們不知道M+怎麼揀藝術家出來,但我又覺得他們揀得不錯,吹佢唔脹。」他續指,M+團隊與國際當代藝術圈緊密聯繫,甚至本身便是圈中人,所以能擊中目標;代價是被指遴選標準不透明。「MoA或許正在補做M+沒做到的事。」陳育強說,MoA機制中評審小組名單很關鍵——未公布,如果具傳統博物館背景的評審佔多,MoA會否需要遵從他們意見,以慣例策展?或是破格也可以?

藝評人約翰百德(John Batten)則指,歷來都有圈內人不滿委任策展的做法及人選,甚至鬧上法庭。但他認為M+接手後,邀請客席策展人及挑選藝術家的過程雖不一定公開,但能確保專業地完成策展。只要最終選中的藝術家合適且有代表地位,「我不真的在乎過程」。香港有許多優秀藝術家,可是約翰百德說未必都適合在VB亮相,關鍵在於是否具備「跨領域實踐能力」,亦要滿足與傳媒交流等諸多條件。

群展更考策展人眼光

細數種種不同,必須數上回歸群展。莫家詠表示今次香港在VB的場地位於主場館入口旁,較以往顯眼。她表示位置比面積(約400平方米)重要,靠良好策展便可解決空間限制。

資深藝評人何慶基指,群展包容面較廣,加上近年不少藝術家移民,能獨撐展覽的不多。群展更考驗策展人眼光,不同藝術家作品能否整體地帶出「強而有力關於香港文化的狀况」,將決定展覽成敗。惟他補充,文化生態的平衡能否培養足夠藝術人才應付每兩年的策展,實令人生疑。約翰百德則認為囿於空間,該場地最多只能容納兩名藝術家。2003年由Para Site藝術空間策劃的第50屆VB香港外圍展,雖由11名藝術家組成Para Site Collective,卻並非各自獨立展出作品,有別於一般群展。陳育強亦表示今次群展人數若接近10人,或要藝術品尺寸配合。

另一邊廂,對MoA明年3月以VB為主題的展覽,讓陳育強想起自2013年後未曾舉辦、廣受好評的「香港藝術雙年展」會否復辦?莫家詠說她未想好明年3月展覽的名字,但此舉並非取代香港藝術雙年展。約翰百德認為這個展覽跟VB外圍展性質不同,應分開選拔,威尼斯雙年展時間緊迫,應優先集中處理。他亦期望藝術家有機會創作適合VB場地的作品,並非僅展示舊作。

「VB是展示香港藝術實力的重要機會,作品大約需要在12月完成再運送到威尼斯,需要盡早決定人選,讓藝術家有足夠時間完成作品。」約翰百德說。若如莫家詠所言,將在5月選出通過初步遴選的50人名單後,最快7月落實最終參展名單,意味藝術家在中間只有不足2個月創作。新人事新作風,成效可供公眾期待?MoA和藝術家們從現在起還有約90天可以努力。

文:鍾卓言、梁景鴻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小玲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