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05年,鋼琴家李嘉齡獲得了第15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第六名,此後演奏足迹遍佈全世界,活躍於本地及國際舞台。作曲家鄺展維於2020年擔任香港小交響樂團(小交)駐團藝術家期間,準備為李嘉齡和樂團度身訂做一首鋼琴協奏曲,是他駐團兩季最期待的創作,可惜因為疫情影響,經過3年醞釀才成事。此鋼琴協奏曲原定2023年首演,卻又碰上超強颱風蘇拉來襲。三年又兩年,添上標題後的協奏曲《是時風雨過》終將於4月尾奏響於音樂廳。
李20年前蕭邦賽摘佳績 難忘眾人勤練
20年後李嘉齡回望參加大賽的經歷,她仍堅定地說那意義很大,只不過即使沒有得獎,她依然會繼續走在音樂路上,「獎項可能是一個契機,那個時候才是真正開始」。蕭邦國際鋼琴大賽5年一度,對各路彈鋼琴的人來說它如奧運般重要。李嘉齡憶起那時準備比賽的階段,音樂學院的全部人都在瘋狂練習蕭邦的曲目,「因為(大賽)有些指定的曲目,你會聽到左右隔籬都在練同一樣的,有時感覺我已經彈得很快,但隔籬好似更厲害,大家都是這麼努力,有起到鼓勵的作用」。李嘉齡說她的參賽心態不在獎項,難忘的是當中遇到的人和友好的氣氛,那時只希望給自己一個目標得到別人的認同,意想不到那認同是來自評審、突破重圍得到第六名。由於比賽在波蘭華沙舉行,當評審以波蘭語宣布比賽結果時,李嘉齡也沒有意會到得獎名字當中有她,直至旁邊的選手告訴她:「是你呀。」
盼彈盡莫扎特協奏曲 亦願試不同作品
大賽過後李嘉齡就獲蕭邦學會邀請,使用一部生產於19世紀中、受蕭邦鍾愛的鋼琴Pleyel 1848錄製蕭邦唱片。Pleyel 1848已有現代鋼琴的外形,但相較起來小一點、柔弱一點,聲響的範圍不及現代鋼琴那麼大,但在當時,已經是可以做出多樣色彩的聲音,錄製經驗也助她理解怎樣以現代鋼琴演繹出作曲家在古鋼琴達至的效果,例如踏板的共鳴沒那麼大及長。李嘉齡說如果用一樣東西來形容鋼琴,它絕對可以跟跑車放在一起,性能可以很強,又可以很溫柔,演繹多種聲音變化。
也許是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的緣故,李嘉齡經常被問蕭邦是否她喜歡的音樂家,她的回答是喜歡的,而現在更受蕭邦曲目內裏的豐富層次吸引。她又說現階段的自己很「貪心」,其中一個目標是要完成所有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另一方面不想限制自己只往某一類型的曲目或某個音樂家作品發展,希望發掘更多新的作品,「其實我們現在彈幾百年前別人的作品,都是因為當時有很多人創作、不斷有人去發掘它們,亦都就是你肯去認識新的作品,才會給自己有一些的衝擊」。李嘉齡說最重要願意嘗試不同曲目,不要close the door。
《是時風雨過》抽象刺激 華彩樂段有冥想感
在4月尾舉行的李嘉齡與香港小交響樂團「Hereafters」音樂會,她就會演奏鄺展維創作的鋼琴協奏曲《是時風雨過》。鄺展維說:「協奏曲這樂種一直以來都讓我着迷不已。一位獨奏家與50多位以上演奏者的『對決』,無疑是表演藝術中最具標誌性和象徵性的形式之一。」他認為鋼琴和管弦樂團就如個人與集體的角力,兩者相遇時如兩個平行宇宙的交織,又或獨立展開各自的生命。
李嘉齡初時收到樂譜,就已經陷入深度思考,「我一看(樂譜)就是很忙,你要看得很快,因為都不是一些我很熟悉的東西。Charles(鄺展維)是個高人,他也沒有說這首歌是容易的,但他給了我很大的自由先去自行理解」,下一步她就想「衝呀,要快點練好」。李嘉齡說《是時風雨過》整體風格抽象、刺激且豐富,其中第三段的鋼琴獨奏的華彩樂段(Cadenza)相比傳統的華彩樂段較少炫技意味,「它(速度)是不快的,有一些meditative(冥想的)感覺,也有彈出一些特別的聲效,是現代作品多用、比較獨特的寫作手法」。李嘉齡又形容:「當鋼琴和樂團的聲音放在一起的時候,其實就是好像你看到不同的顏色交疊,不會有違和感,又不一定會發生任何事,它們可以是和諧的,還有可以是在同一個軌道上面。」幾年過去,物換星移,觀眾可隨時線上收聽各大樂團的演奏,然而李嘉齡認為「唯獨不改變的就是現場」。
李嘉齡與香港小交響樂團「Hereafters」
日期及時間:4月26日(周六)晚上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