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旅途上,酒店是中途休息點,而在藝術家眼中,卻可以理解為人生尋覓過程中「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之間的狀態。本地藝術家廖家明與林國鑫最近在Mondrian Hong Kong酒店舉行雙人展覽「失而復得」(Once Lost, Now Found),分別在酒店40樓的空中庭園與毗鄰酒店的街頭藝術空間The Corner Shop中展出作品,探討各種「尋覓」的故事。
廖家明是以影像創作為核心的跨媒介藝術家,曾在香港舉行3次個人展覽,並入選「WMA Masters 2019/2020」。他的創作主要探討圖像中蘊藏的敘事和權力動態,觸及性別、身體和身分認同等議題。林國鑫也是跨媒介藝術家,曾在香港與日本舉行4次個人展覽,獲選為「聲音掏腰包『藝術家支援計劃』2019-20年度」藝術家,以及獲得「人性的色彩藝術獎2023」。受個人感知和社會現象的相互關係影響,他的作品較聚焦於身分、記憶與情感糾結等主題。兩人是工作室伙伴,他們參考旅人到酒店停留時的語境,為今次展覽定下「尋覓」主題。「酒店通常是到達目的地前的中途站,涉及『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狀態,我們認為這與從『失』到『得』的尋覓狀態很相似,故以尋覓為主題。」廖家明說。
「扭卡」反思身分認同
主題聽來太過抽象?其實身體就是身分認同的一部分。廖家明在空中庭園展出的舊作品《創世者3.0》,是以扭卡機為原型的藝術裝置,靈感源自尋覓關係的交友應用程式。他指,男同性戀交友應用程式的用戶,常上載一些不露臉、只露出上半身肌肉的照片,他們主流審美偏好健美身材。當他看到這些相片時,總感覺自己亦會被社會要求變成這種模樣,因此萌生創作念頭。於是他蒐集這些相片,並選取超過500幅相片以訓練AI模型,讓AI模型學習它們的共同點,生成類近圖片。這些圖片中的身體是破碎、扭曲、比例不協調的。他把這些圖片製作成15款閃卡,參觀者可自行使用扭卡機上的硬幣抽卡。他希望參觀者能把閃卡中的身體,與扭卡機上方、他的1:1身體矽膠倒模比較,引發應如何在群體或社會中尋覓定位與身分認同的思考。閃卡背面還印上由AI生成、有關愛情的15款詩句,他特意把當中的重點詞彙留空,讓參觀者自行思索內容。
他在The Corner Shop中展出的舊作《敞開自我》亦與交友應用程式有關。這是一幅大型圖像作品,探討透過應用程式交友,當中肉體親密卻精神疏離的現象。
神枱結合鞋架 演繹移居者矛盾
林國鑫在空中庭園展出的3件新作,皆講述其母親從內地移居香港的往事,探討人在移居異地時遇到的各種狀况。他的母親移居香港時,帶了一個非常易碎的陶瓷觀音作為精神寄託。這種從故鄉移居至陌生地方的事,與香港現時的移民潮有着相似之處,觸發他的靈感。作品《游移之身》是一個有着神枱元素的鞋架組合裝置。林指出,神枱是一種恆久神聖的存在,有說需要放在對正門口的位置,不能隨意移動;鞋架卻能隨意移動,平凡而廉價。他把神枱常見的圖案與紅燈組成鞋架的四腳,並把母親從前上班用的水靴嵌進鞋架中央,打造出矛盾、懸浮的感覺,表達移居時的心理狀態。
另一作品《交錯現實》是母親的一張舊照,是她剛到香港時在家俬店拍攝的。林國鑫認為該照片包含了一種在異鄉建立新家園的欲望,於是把舊照分成6份,並放大貼在紅色、50×60厘米的亞加力膠板上,懸掛在天花板上,讓參觀者自行在腦中拼圖,幻想場景。《小心謹慎》則是一個塗了紅漆的鎢絲燈膽,上面印了一句must be careful。林表示這句話對應母親的故事,亦對應目前的社會氛圍。對他而言,鎢絲燈膽表面的紅色代表一種精神價值,刮去紅漆後顯露出來的鎢絲燈膽黃光卻是一種現實層面的東西,以此表達在人生的尋覓過程中需要多加小心的信息。
人與外界相牽制又相依賴
廖家明在空中庭園展出的《陸上行舟》是一段25分鐘的3頻道錄像裝置,以及3塊印有錄像場景的長布組成的新作品。他近年研究香港原居民的故事,隨着香港變化,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身分,例如曾在船上居住的水上人被遷移到陸地居住變成「普通人」。他想研究這些身分變換的群體,了解他們在舊身分中保留了什麼,又如何尋覓新的認同,讓當代香港人反思。廖家明在深入研究時,發現水上人在天后誕時會有「陸上扒龍船」的儀式,因而產生靈感。他拍攝3名演員分別在深水埗新布藝市場、中環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油麻地果欄這3個曾經鄰近碼頭的地點,模擬在水上保持平衡的表演。影片不時穿插一些水上人的「嘆歌」語錄,到影片尾聲,身處不同熒幕的演員衣袖被連在一起,互相拉扯掙扎,表達現實生活中人與外界互相牽制又互相依賴的矛盾。
失而復得(Once Lost, Now Found)——廖家明與林國鑫雙人展覽
日期:即日至5月4日
地址:Mondrian Hong Kong酒店空中庭園 (尖沙嘴赫德道8A號40樓)
The Corner Shop (赫德道11A至11D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