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ways of seeing:在咖啡店演舞台劇 沙嗲牛&福建麵 邊煮邊說家的記憶

文章日期:2025年04月13日

【明報專訊】舞台劇在多年演變下,形式愈來愈多,香港本土製作的實驗作品也不少。單憑「沙嗲牛肉」和「福建麵」兩款菜,資深戲劇演員施標信(Billy)和楊淑敏(Samantha)能玩出什麼花款?他們去年首次在咖啡店表演《沙嗲牛與福建麵》,每場只容納20多名觀眾,現在已經演出超過10場;兩人結合食物和表演大膽嘗試——看完應該評論好不好吃,還是好不好看?

留英就地取材 自研「移民菜」

一般舞台劇都在劇場,向着數百名觀眾,且舞台與觀眾席之間有一定距離。《沙嗲牛與福建麵》選在九龍城咖啡店「homebrown café & bistro」進行,空間較窄;演員站在開放式水吧,結他手Jason Szeto在雪櫃門前伴奏,觀眾坐在原本餐桌的位置,工作人員往往跟演員及觀眾擦身走過。如果來得不夠早,將要坐在較邊緣座位,側面觀賞表演。

兩名演員都曾在英國留學,跟家鄉食物的關係難捨難離。Billy曾經討厭自己從小到大甩不掉的福建人身分,但日漸發現食物不必拘泥身分,更重要的是傳遞情感。他與Samantha將在表演中輪流分享個人經歷和準備菜色。

舞台劇夜晚8點開場,Samantha首先登場:「知道大家肚餓,但未有得食住」。Samantha有28年烹飪年資,沒特別討厭自己的潮州人身分,反倒感恩父母啟蒙廚藝。她呈現「沙嗲牛肉」,不過不是現在普及配公仔麵的食法,而是配方包。她說,1990年代時沙嗲牛肉包在茶餐廳十分流行,有一天母親親手醃製這道菜色,她感覺興奮,形容母親把茶餐廳帶了回家;只是不明白為何母親會懂得做。長大後她才驚覺,其實「沙嗲」就是「沙茶」的潮州話發音。潮州人在未有「離散」的概念時,已經到東南亞打工,接觸當地沙茶醬,覺得好味,於是就地取材,以自己喜歡的味道調校醬料配方,如增加鹹度,加入蝦米、扁魚等海味,以及花生醬、五香、果粉、薑黃和陳皮等。有學者指出,沙嗲牛肉在二戰後被帶回潮州,《香港潮州商會百年發展史》亦記載,戰後潮州人逃難來港,將沙嗲牛肉在香港發揚光大。祖籍潮州的Samantha一家,是承傳了祖輩的南洋飲食印記。

Samantha說,沙嗲牛肉是一道「移民菜」。她母親以前會準備沙嗲牛肉包,在緊張忐忑時為她打氣。到英國留學後,Samantha就必須自己煮來安慰自己。她笑說,在香港時偏愛西餐,到英國後發現當地西餐食材便宜,開始記掛中菜和家常菜味道。可是,當地只有台灣沙茶醬,沒有香港茶餐廳常用的沙嗲醬,怎麼辦?她按記憶中的味道,額外添加材料到台灣醬料中,再買入跟茶餐廳餐包相近的法國牛油麵包,和到肉店選購與母親食譜中「牛柳邊」相近的牛肉,自製沙嗲牛肉包。雖然Samantha最後決定回港發展,但留學時難免遇過陌生文化和挫折,又不能如實向家人傾訴。「研發」沙嗲牛肉包成功後,她小口咬下時,才感到自己不孤單,有一整個家庭支持自己前進。

找回福建味道 與身分和解

因為Samantha不時講到哽咽和眼淺,不似「做戲」,記者懷疑了一下究竟這還算不算表演?還是更似《深夜食堂》,不過故事的主角是廚師?《沙嗲牛與福建麵》兩名表演者都是得獎演員,Billy曾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在香港演藝學院表演系擔任講師,Samantha則得到馬德里國際電影節最佳女配角獎,目前為自由身演員和表演導師。他們對「表演」這件事的定義感興趣。Billy為記者釋疑,可以肯定兩人分享的經歷和感受都是真實的。

「去年我即將踏入40歲,我想做一些自己可以unapologetically、真正喜歡的事情。我喜歡唱歌、做戲和飲食,想有些新事情發生,將所有喜歡做的事情擺在一起。我會問,煮嘢食是否表演?我們可不可以『吃』到一個show?我們現在分享經歷,好似在跟朋友chitchat,又是不是表演?我喜歡玩這些概念。」Billy說。

Samantha還未準備好沙嗲牛肉包,劇中第一道菜是Billy炮製的「福建麵」,配有炸蒜、枸杞、魚蛋和冬菇;劇組和餐廳職員將裝着麵、巴掌大的碗傳給觀眾。他說最初品嘗到這道菜,廚師是母親和祖母。「我不知道她們做的福建麵是否正宗,我做的就一定不正宗。」他童年住在有「小福建」之稱,大量祖籍福建家庭聚居的北角和炮台山一帶;Billy姓氏的英文拼音更如許多福建施氏同為「Sy」(而非Shih等拼法)。他到外國留學時,其中一個願望就是脫離不夠時髦的原鄉身分。

在一次長輩喪事中,嘗到福建同鄉會煮的大鍋福建鹹炒飯,他才發現自己的味覺很大程度上由福建菜構成,開始找回自己可能忘記了的味道。他已經不能夠再煮出祖母烹調的福建老麵滋味,於是反其道而行,加入自己懷念的味道,包括留學英國時台灣室友的影響——在九成食物中都會添加的麻油,「真的好吃一點」。

Billy喜歡在旅行時尋找福建人遷徙的痕迹。比如到台灣出差時,看到當地「潤餅」跟福建潤餅同宗,讓他驚喜;他還能用福建話跟說台語的台灣人勉強溝通幾句。或許是社會急變下,人更需要尋根以獲得歸屬?Billy卻認為,當人坦然接受本身被賦予的事物,例如身分,才能更好釐清自己所思所想。「這一刻,我不會再被identity定義,我不需要任何身分、用任何身分定義自己。」同樣地,他也不必再排斥任何身分。

近年移民潮所趨,不少港人移居海外,其實就似上世紀的福建人越洋過海到異地?所謂正宗或不正宗的福建菜,可能也不再重要。「重點是一道菜,承載了很多人的希望。到新地方後,一代一代人傳下去。這幾年很多人未必留在香港,但我們能帶飲食過去,傳遞經歷和記憶。」Billy補充。

分享真實感受 重新定義「表演」

舞台劇中的食物,包括兩道鹹食,和兩道甜食。Samantha的沙嗲牛肉包終於煮好,她指做子女的,永遠無法百分百複製父母親的煮食味道。她做了兩款包,一款依印象盡量貼合母親當年的食譜,另一款則是在英國自行研製,材料和味道都自行發揮。疫情期間,Samantha還在英國留學,說到那時回港與母親重聚,兩人不捨分別,又不習慣向對方表達情感,她再次眼泛淚光。Samantha母親已經年屆八旬,偶爾忘記曾經煮過的菜式,近年很希望把全部廚藝傳授給她,Samantha形容如「峨眉派掌門人」傳武功給僅有的弟子。

「通常演出都是做別人的故事,以前我經常做悲劇,都比較善於表達情感,但那些是角色的情感,不是你的。這次就真的要坦蕩蕩把自己、家人拿出來,慶幸是我是喜歡分享的,尤其疫情過後,覺得人與人相處如果不真誠,還有什麼意思呢?我很願意將自己真實一面跟大家分享。」Samantha說。

兩人沒有為這齣戲申請政府資助,指目前香港各界對此類實驗形式的劇場節目仍未熟悉。Billy透露 《沙嗲牛與福建麵》只是他與Samantha food show(以飲食為主題的實驗演出)的第一集,之後還會延續。他們於2024年8月首映時,票價只收港幣250元;同年12月加場後增加100元;目前一輪加場票價則為420元。以最初的票價來計算,即使每場滿座,有20名觀眾,團隊也未能維持收支平衡;幸好口碑不錯,後來加場也有觀眾支持,甚至二刷再看。

團隊是在法國五月活動中,認識目前劇組的公關人員劉雅婷(Candy),而Candy又認識咖啡店「homebrown café & bistro」的掌櫃,才把場地定下來;長形空間不利餐廳經營,卻適合戲劇表演。受限香港《公眾娛樂場所規例》規定,在公眾娛樂場所舉辦娛樂節目,需要申請「(臨時)公眾娛樂場所牌照」,劇組無法讓人在表演時即時購票,觀眾必須以會員制提前訂票才能入場。Candy指,疫情後香港餐廳經營困難,咖啡店出盡渾身解數維持經營,除了戲劇,還支持其他藝文活動。如果政府能為法例拆牆鬆綁會是好?《沙嗲牛與福建麵》演出期間,門口有不下於3個路人駐足向店內探望。文體旅局局長去年底指希望文藝創意以雅俗共賞,會考慮善用空置商舖作表演場地——但可不可以在商舖空置前,便挽救疲勢?

舞台劇《沙嗲牛與福建麵》

日期:2025 年 4 月 19、20 日

時間:20:00(19:30可入場)

地點:Homebrown café & bistro (九龍城獅子石道8號)

票價:HK$420(包括四道菜輕量晚餐、兩杯無酒精特飲及臨時會員費)

詳情:forms.gle/ppqtywdNc2B1WKUa9

文、圖˙ 梁景鴻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