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影像特區:母儀水德 獅麟絕舞

文章日期:2025年04月27日

【明報專訊】「母儀堪配地,水德可參天。」這副懸於茶果嶺天后宮門前的對聯,宛如海風低吟,訴說天后憐憫蒼生,亦見證港人喜怒浮沉、悲歡離合。

上周日,茶果嶺村的天后誕按傳統於農曆3月23日舉行,當日得天公造美,陽光普照,來自村內以至香港各區的獅隊、麒麟隊共譜拆村前「最後一舞」,鑼鼓聲響徹天邊,不論男女老少皆現身巡遊之列;村民與舊街坊齊聚廟前,祈求天后賜福,眾人笑靨未曾流露一絲拆村應有的悲涼,大家似是將拆村一事拋諸腦後,全心全意慶祝天后誕。

另邊廂,有「香港南極」之稱的蒲台島亦同時舉行天后誕。島上天后廟臨海而立,聖潔如海上明珠。神功戲棚依懸崖搭建,匠人無數日夜冒着風浪用竹杉搭棚,僅為天后誕時上演5日神功戲。同時,蒲台島天后誕亦保留搶花炮傳統,主辦單位用彈弓將竹筒射上半空,竹籤隨之散落,逾百人爭相搶籤,成功奪得竹籤者須趕到戲棚內取得相應花炮,再將花炮放上船,出海逆時針轉三圈,祈求天后娘娘庇佑。有搭棚師傅笑言,「活到老、搭到老」。

香港與天后娘娘的緣分,可追溯至南宋時期建成的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經歷數個世紀,近百座天后廟現時仍屹立港九新界,守護港人,表現人對海洋、自然的敬畏與感恩。茶果嶺天后宮不僅為漁民庇佑風調雨順,內裏供奉的清末海疆英雄李準像,更是李準曾到訪九龍、助村民排憂解難的印記,是當年官商民合作的象徵。反觀現在港府力推「無處不旅遊」,卻對地區文化的傳承與港人身分認同關注不足,無法扎根香港本土文化的旅遊業又如何吸引外人,一位曾是前公務員的麒麟隊老隊員無奈道:「這是最後一個茶果嶺村天后誕,卻無任何官方代表或區議員到場,哪像從前民選議員來村拉票、共商村事的熱鬧?」

茶果嶺村舞麒麟、蒲台島上建戲棚,皆是港人與海洋、與神明對話的寫照。天后誕不僅是節慶,還是市民集體回憶。正如麒麟隊主席「扭計叔」所述:「真的很詭異,我們擲筊許多次問娘娘下年會不會回來,都不回來,要我們跪下她才肯回來。」茶果嶺村清拆在即,當天后廟仍在,斯人卻遠去,誰會記得天后誕的盛况?誰還會停下腳步延續傳統習俗?然後天后娘娘還會繼續留下來庇佑這浮城嗎?

文、圖.馮凱鍵

編輯.羅殷琉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