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鄉村文化有如寶藏,愈挖掘愈能發現意想不到的民間智慧與故事。位於大帽山山腰的川龍,對行山客、遊客來說可能只是匆匆一訪的地方,但除了聞名的舊式茶樓和有機西洋菜,這裏還有更多面貌。位於川龍的攝影空間「貫文空間」去年進駐後,展開「川龍視覺誌」研究計劃,邀請不同領域藝術家發掘川龍的多重面貌。在1年後的今日,計劃發布第一階段成果,藝術家黃永生與嚴瑞芳分別從民間考現與聲音考察的角度,展現他們眼中的川龍。
生活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村民巧用身邊事物,靈活應對日常生活的種種挑戰;每個看似微小的舉動,背後蘊藏書本上沒有記載的智慧。黃永生走訪村莊不同角落,向村民取經,從收割西洋菜的自製工具、村民升級再造的日用品到「創新」的補窗法,梳理川龍的民間智慧。遊客走訪川龍,印象最深的聲音可能是茶樓附近的杯碟碰撞聲、客人的歡聲笑語,但對川龍人來說,更豐富的聲境其實藏在記憶深處。嚴瑞芳追蹤村民童年時「通山玩」的腳步,蒐集沿路聲音。村民兒時的「遊戲」亦啟發她創作出「川龍樂器」,無論是活用川龍三寶——以竹子、松樹與蕉樹製成樂器,或是簡單如把雙手合成手笛,已可奏起記憶的回音。「川龍視覺誌」以外,下周六(24日)開始貫文空間將有新展覽開幕,本地攝影師沈嘉豪(Bobby Sham)以「客同客」為題,以外來人視角攝下谷埔與川龍兩條客家村的人與物,以影像道來村落故事。
「川龍視覺誌」工作室開放(一):聲音考察與民間考現
日期:即日至6月30日
展覽「客同客」
日期:5月24日至6月30日
地址:荃灣荃錦公路338號川龍村「貫文空間」
fb:www.facebook.com/HKIPF.HKP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