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去年秋,我們社會設計二年級工作室一班同學走進荃灣,計劃從政策、資源、社區生態、服務、鄰里,以至住戶日常各方面,以更整全的系統視野設計一套介入劏房問題的策略。即使劏房不叫簡樸房,我們大概都想像到街坊生活的簡樸程度,日子不會過得很輕鬆。但劏房雖小,許多街坊卻漸漸學懂發掘和整理分散在社區裏的資源,種出偌大社區與擠迫居所之間的門路。
看似簡單的一些人、物件和行動,對街坊來說卻構成一個小宇宙,一片穿透不同土壤層的脈絡。
第一層:人的脈絡
●聚集一些人
我們所認識的荃灣劏房居民,其人脈網絡有兩個主要散發點:社區中心和社區客廳(如我們經常接觸的明愛荃灣廳堂和社區中心),以及居民自己組成的社區群組。社區中心提供服務與活動,是居民與人交流的空間;居民群組則透過社交媒體和左鄰右里,分享生活資訊、經驗與智慧,連結成小型的網絡。兩者各自獨立,又相互滲透:社區中心與居民群組之間流通着各種消息和互動,交織出獨特的生態。
‧居民群組
居民群組經常在衣食住行上互通有無,並且自發收集街坊意見,向社區中心建議更貼合大眾需要的服務。
‧社區中心
社區中心容讓生活處境和興趣相近的居民交流,延展更多樣的居民群組。
‧菜檔老闆
假如與菜檔老闆關係好的話,除了平日買菜時會送你多點菜外,老闆還會幫忙接收福建家鄉寄來的食品,助街坊一解鄉愁。
‧福建街坊
很多荃灣的新移民劏房家庭都來自福建,而多年來荃灣社區一直住有許多福建同鄉。平日生活低調的街坊一聽見熟悉鄉音,便會稍為卸下心防,展現真性情。
‧建造鄰里
劏房既然是劏出來的,劏房戶自然不愁沒有「鄰居」。但所謂鄰居不止是偶然住在隔籬,街坊亦不止是剛好生活在同一條街上,真正的鄰里關係需要一起經營。在社區中心,街坊可以透過社區活動擴展社交圈,令彼此關係更緊密。
‧社工同行
街坊的聲音有沒有人聽,往往是脈絡能否種成的關鍵。社工聆聽劏房居民的需要和困難,為居民提供心理和生活指導。社工除了是聆聽者,也是賦能者(enabler):社工會設立居民小組和婦女小組等團隊,關注街坊的居住權益;劏房居民亦可參與這些團隊,共同探索改善生活的可能。
‧服務樞紐
「社區中心」就如其名字一樣,的確是社區內種種服務和消息交集的中心。社區中心時常與各種非牟利組織合作,為劏房居民舉辦活動。這些服務和活動的聚集,又令原本模糊不清的社區變得更像社區,產生更多交流和互助。
‧公共資源
社區中心亦是街坊與外界資源之間的重要橋樑。了解居民需要後,社工會提供相關公共資源的資訊,有時亦為街坊撰寫推薦信,助他們獲取適切支援。
●流通一些情報
透過這些人際網絡,街坊可以更容易接觸到有用的生活消息,如價格便宜的買菜點、相關的福利計劃申請,以及最新的活動資訊等。而二手物資的情報,亦經常在這些網絡內流通。
●蒐羅一些家具
大部分劏房居民都不會購買全新家具,而只會選擇二手甚至三手貨。省錢固然是原因,但更重要的考慮始終是未來搬遷時的便利性。
劏房戶的生活處境經常變動,唯一不變的是,她們都做好隨時搬家的準備。根據2021年調查,60%的劏房租約為1至2年,反映居民居住狀况極不穩定。普通劏房租金隨時漲價,天台劏房單位則隨時被舉報,還有輪候公屋進度的消息等,都是常見的搬遷因素。頻繁搬遷,令劏房變得不那麼似一個家,更近於臨時庇護所。
也不是所有二手家具都適合劏房戶的。街坊傾向挑選那些容易處理的家具:不用太新淨,以後搬屋時亦毋須一起搬走。礙於空間狹小,他們偏好小型家電,以及易於收納的多功能家品。
‧捐贈和修復
一直以來,最草根的階層往往才是最環保、最珍惜資源的人。
劏房街坊的日用品都離不開反覆維修、回收和捐贈,家具家電和家俬總是一戶傳一戶。復修辦館和歐綠保等團體或公司,有時亦會將修復好的家電送往社區中心,經由社工轉贈有需要的居民。
偶爾,這些家具也被設置成社區中心裏一些獎賞計劃的兌換項目,鼓勵劏房居民在獲取資源的同時,能夠多參與社區活動。
第二層:物件的脈絡
●尋找一些喜好
有了人脈和物資,生活上許多基本物質和社會需要都能勉強應付了;但需要以外,人還有一些(微小的)渴望和欲望,未必都能一一實現,卻給予人動力去想像未來社區生活的可能。
‧消費生活
雖然街坊不愛使用二手家具網絡平台,但二手商品實體店卻恰恰相反;有街坊跟我們說:「都不敢逛太多,每次去都想花錢!」
明愛懷寶坊與救世軍Family Store都是街坊常逛的店。跟劏房一樣,店面空間不大,五臟俱全。從小型家具到節日吊飾,衫褲鞋襪到手辦模型,琳琅滿目。
‧「稀有物件」
曾有街坊心血來潮,帶我們逛二手店,一見櫃子裏的首飾立即兩眼發光,甚至忍不住跟店內路人街坊搭話,幾番掙扎才忍手不買;省下一筆「巨款」後,街坊轉過頭又向我們自豪展示她曾經在店內淘到的手袋和鞋子。
只要有耐性,加點運氣,有時還能在二手店淘到鋼琴、小提琴、結他這類SSR級別的物件。
‧交換和轉讓
街坊鄰里也是二手家具的主要來源。劏房戶建立了不少街坊和同鄉群組;當家裏某些家具再無用處時,她們便會將相片發布到群組裏,看是否有其他街坊想免費或低價「收留 」它們。這樣不僅為家裏騰出空間,也延長了家具的壽命,順道增進鄰里情誼。
我們與街坊傾談時發現,劏房街坊礙於語言限制,或對家具品質有所擔憂,大都不習慣在本地二手平台上交易。她們更信任同為劏房住戶或居於相同地域的街坊;共同的生活背景和經歷,令她們更願意在熟悉的社區內轉讓和交換物品。家品交易/交換不止是純理性的消費買賣,更像是一種源於信任的社群經濟。
第二層:行動的脈絡
●參與,多些參與
許多人以為劏房居民的生活因經濟拮据而單調乏味;事實上,她們正努力由相對被動的資源接收者角色,轉化為社區裏的學習者和服務者,為自身未來和社區創造更多資源。
‧工作坊
除了社區中心舉辦的興趣班、運動課程和節日慶典,街坊亦經常帶小朋友參與一些手工藝工作坊,也是不少劏房居民的生活點綴。
‧語言學習
社區廳堂內的意見板上,寫滿他們對學習的渴求。經幾番投票後,最受歡迎的幾個項目便有機會開班。據社工說,最熱門的通常是粵語和英語班;許多新移民街坊都想學會本地常用的語言,亦方便他日教導子女。
‧義工
不少街坊透過社工引介,投入義務工作,以回饋社會,兼發展個人技能。有街坊分享,部分義工服務提供實務訓練(如縫紉或手工藝),學完便可加入批量製作,製成的工藝作品還可以在區內的義賣活動售出。
總結
劏房家庭為了生存,或生活得好一點,都會努力尋找資源;「資源」亦因此指向了一種經濟生活上的軟弱和缺乏。不過,研究也告訴我們,在摸索、蒐集、使用和分享種種資源(resource)的過程中,人往往會變得愈來愈醒目、靈活和機智(resourceful)。
Elizabeth Sanders和Pieter Jan Stappers聚焦於社會設計前期的衍生研究(generative research),發現看似平凡的社區裏,其實隱藏着許多機智的用家,懂得從自身解難經驗裏整理出一個又一個具獨特風格的百寶袋,內裏收藏了許多手到拿來的語言、知識、經驗、方法、智慧、手藝,以至與人溝通、合作和互助的能力。Sanders和Stappers將這些百寶袋稱為convivial toolbox,亦即令人與人得以共同營造友善生活的工具箱。
若要理解劏房問題,我們先要理解住在劏房的人並非等待救援的弱者,而是一個個經驗老到的師傅:自己的工具箱自己砌。我們在劏房研究中一再見證了這片由人、物件和行動衍生出來的根莖脈絡,如何穿過板結的都市土壤,畫出一道道機智生活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