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裂隙裏窺見燃燒的藝術

文章日期:2025年05月30日

【明報專訊】新加坡管理大學(SMU)是一所在新加坡本地口碑甚好的高等學府,但鮮為人知的是,它也堪稱一所隱藏在市中心的美術館。其大部分藝術品都陳列在有門禁系統的圖書館和辦公區。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SMU組織的校園藝術導覽,才有幸得以一睹。其中一系列緬甸藝術作品,點亮了觀眾眼中的光。

緬甸當代藝作反映轉型期細微變化

緬甸1962年後就長期處於軍政府集權治下,逐漸淪為世界上最封閉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然而,它也有過短暫的民主化轉型時期。2011年,登盛領導的文官政府開始執政,放鬆管控,實施改革,標誌着緬甸走上了轉型之路。但2021年初的軍事政變終結了這場民主改革實驗。2011至2021,這10年就像軍政府鐵幕上的一道裂隙,讓外界短暫地窺見這個長期封閉的「隱士國家」。在這10年中,藝術擺脫了嚴格的審查,藝術家們得以對外交流,作品也大多在此時流出,被世界知曉。

SMU藏有的70多幅緬甸當代藝術家作品,反映的正是緬甸轉型期的細微變化,包括文化和觀念。Zwe Mon是緬甸少有的女性藝術家。她筆下的緬甸女子,髮型神似昂山素姬,眼部下方都有一顆痣,畫中每個細節都充滿象徵和隱喻。眼部下方有黑痣的女子,在當地文化中意味着晦氣,可能導致離婚,乃至亡夫。但同樣部位生有黑痣的Zwe Mon卻認為命運不能被痣左右,她為自己畫中所有女子都點了一顆痣,鼓勵她們成為堅強勇敢掌握自己命運的女性。

Tamalar是緬甸著名的70後藝術家。他創作了一系列以克倫邦山區風景為主題的畫作,其中6幅被收藏在SMU。他拋棄了寫實畫法,使用現實風景中不會出現的顏色,也使用了曾被當局禁止使用的大量紅色,描繪了帶有神秘感的層巒疊嶂與花草樹木,大膽的用色讓觀者感受到畫家燃燒的激情。

隨着轉型期管制的放鬆,藝術家們對這個國家充滿了希望。在這10年中,他們開始大膽使用過去不被允許的顏色,大膽描繪過去不被允許的題材,但同時也毫不掩飾他們的無奈,愈是年長的藝術家,似乎愈悲觀。生於1963年的藝術家Co Thiee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他創作了名為Novitiation的畫作,暗含諷刺,針對的是2010年後出現的政府支持的僧伽組織,即所謂干涉世俗事務的假僧人。人們曾經對2016年上台的民選政府期望很高,但結局卻是悲劇性的,階級裂痕加劇,內部和平無望,憲政中斷,藝術也再次沉寂。

這70多幅作品都是研究緬甸政治的學者、香港大學副校長何立仁(Ian Holliday)捐獻的。他為此還編寫了一本書,名為Painting Myanmar's Transition,書中收錄了80位緬甸藝術家的繪畫作品及簡要訪談,記錄了緬甸在國家轉型期的種種變化。

今年,何立仁曾來到新加坡,親自為導覽團現場解說這些作品,我有幸得以聆聽,並從他的著作中了解了背後的故事。藝術無法直接改變世界,但至少能讓人們不要忘記曾經發生過的一切。

文:徐海娜(前媒體人)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曉菲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