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神戲劇場的賣座戲《螳螂捕蟬》,故事很簡單:兩個殺手埋伏於一廉價酒店房間,等待目標人物出現,將之解決。兩個溝通不良的角色,沒頭沒腦的等待,加上如影隨形的死亡暗示,很易令人聯想到《等待果陀》。
兩個殺手分別是:陳淑儀飾演的資深殺手老抽,以及黃秋生飾演的初次執行任務的新丁生抽。老抽較老練亦較草根不愛洗澡,和香港大學畢業滿口英文的生抽形成對比。生抽聲稱加入殺手行列是要替天行道,卻有姿勢無實際,讓老抽看不起。老抽當殺手是打份工,收工要回家照顧智商只有3歲的33歲弟弟。
二人埋伏的酒店,房價250元一晚,包早餐,凍飲加兩蚊。一如老抽的評價便宜到不行。但凍飲加兩蚊,放在酒店包早餐的脈絡,是不合理的。潘惠森式荒誕循此路進。生抽開場時鑽進牀底搜索即被老鼠夾夾到,在走廊將劇中唯一女角Lucy帶進房,竟然是個金髮吹氣公仔。餐飲從洗手間送來。這些不合理的設定結合荒誕的台詞,慢慢建構起角色並推進劇情。
時有觀眾抱怨看不懂潘惠森寫的戲,因為他不單純寫一個線性敘事和讓觀眾釋放情感的故事,如《雷雨》或《大狀王》。他的作品表面草根、搞笑,其實建構方式可能非常學院派,例如你可以用時代錯置(anachronism)、存在主義、精神分析等角度理解他的劇本。
持槍對峙、金髮美女、爆炸場面(其實是殯儀館法事吹來的濃煙),一部殺手片要的元素《螳螂捕蟬》都齊了,只是以錯置的方式出現。
螳螂是昆蟲界的殺手。如果目標人物(蟬)不存在(最後總部一通電話命令收隊,說任務搞錯了,二人埋伏的房間,只是一個生日派對的場地),螳螂還是螳螂嗎?總部看似是黃雀,黃雀其實是衰敗的社會,生抽想替天行道的理由。
劇中段,老抽在酒店房找到地下室,連到他獨留3歲智商弟弟的家裏……空間跳接是潘惠森愛用的手法,雞手鴨腳的殺手生抽和不懂自理的智障弟弟,原來二而為一,皆是老抽在家庭、工作上不忍捨棄的重擔。螳螂至此成了衰敗社會的點心。
結局是老抽殺掉生抽後,房間響起生日歌的音樂,大量七彩氣球升起,象徵螳螂捕蟬的結構被摧毁了,新的生活此刻誕生。
《螳螂捕蟬》2000年首演,那時九七金融風暴剛過了3年(那3歲智商的弟弟),困擾香港近四分之一世紀的越南難民問題宣布告一段落,兩個殺手名為南越、北越,正好提醒觀眾價值觀不同帶來的衝突。2025年再演,角色易名生抽、老抽,呼應新生代與大家長之間的溝通不良。潘惠森的劇本,之所以獲香港以外的戲劇界青睞,大概因為它是一個歷久常新的平台,在不同時空上演,都能發揮它的省思價值。
文:Ida(資深藝文記者,藝評人,製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