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健康快訊:長者玩新興運動 促進認知、身體機能

文章日期:2025年06月02日

【明報專訊】適合長者的新興運動,不僅要輕鬆掌握運動技術,同時強身健體,並帶來具趣味、競技、社交等多方面的益處。

社會人口高齡化,長者健康管理成為近年熱門話題。縱使有不同研究及數據支持運動對身體及認知功能帶來莫大裨益,但本港長者運動參與率仍然偏低。

根據社聯最新研究數據指出,本港65至84歲長者每星期有健身或舉重習慣的只有約三成。受訪長者表示缺乏運動其中主因是擔心受傷。傳統運動如籃球、羽毛球、足球等運動強度較高,同時考驗身體靈活及反應,令很多患有慢性疾病或痛症的長者擔心會對心肺功能及關節構成負擔。另外,傳統運動大多需要特定場地及裝備,令長者參與增添限制。

團體齊玩效果勝單獨運動

匹克球、輕排球、柔力球等新興運動,近年逐漸流行,這些球類運動大多採團體或隊制形式,需要講究隊員合拍及策略討論。有研究發現參與團體運動的長者,患上認知障礙症風險比單獨運動者低,因為在2人或以上運動時的溝通和合作,都考驗運動員的表達及理解能力,而且團體運動普遍趣味較大,令參加者參與及投入度更高,長遠對身心健康效果更顯著。

為提升長者運動意識和身心健康,仁濟醫院社會服務部致力推廣不同新興運動予長者及護老者,鼓勵一同運動。去年為響應世界認知障礙症日,關注及預防認知障礙症,我們舉辦了新「耆」運動日,鼓勵長者參與新興運動三葉球、芬蘭木棋、電子飛鏢等競賽;又曾聯合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黃克競)舉行「護老好鬆D–身心運動FUN多D」,推動護老者關注身心健康及體驗新興運動。

這些作為推動長者運動的新媒介,優勢在於門檻低與安全度高,毋須複雜設備或專業訓練,參加者可快速上手,享受運動樂趣。當中布袋球的輕量化設計,三葉球及反應燈的慢節奏與非劇烈動作,均可減低受傷風險,特別適合關節退化或行動不便的人士。透過這些運動,長者和護老者均能在安全環境中提升身心健康,輕鬆養成運動習慣,對維持日常生活質素,甚至在照顧家人的路上能走得更遠。

以上運動對長者來說都較易掌握及容易參與,而社聯於2023年亦就不同新興運動作研究,發現對長者的敏捷度、心血管耐力、上肢和下肢肌肉力量,以及體能活動享受度都有顯著改善。

■布袋球

玩法:戶外或室內皆可,使用斜板和布袋作投擲運動,將布袋擲進斜板上的孔洞中得3分,布袋停留斜板上得1分

認知訓練:

• 集中注意斜板上的洞,訓練專注力

•思考與目標的距離、調整投擲角度和力度,加強空間感知

身體機能:

•站立姿勢需要正確,結合視覺及手部肌肉控制,訓練手眼協調和平衡

•揮動手臂拋球,增強手臂和核心肌群力量

■反應燈

玩法:由多個發光感應燈組成,常應用於運動員訓練或團體遊戲中。遊戲時迅速按下亮燈

認知訓練:

• 快速判斷燈光信號並行動,考反應

•抑制對非目標信號的反應,訓練控制能力

• 記住燈光模式,考記憶力

身體機能:

•需手腳協調以準確拍燈,提高敏捷和協調度

•需要快速移動,配合高強度間歇運動,促進心肺耐力

■三葉球

玩法:球拍如較大乒乓球拍,加上3條羽毛橡膠球,雙方對打;只需細小場地,坐着也可玩,不需過高體能

認知訓練:

•關注球的移動軌迹,訓練動態注意力

•感知場地大小,調節擊球角度和力度,增強空間感知

•球於不同角度接近時作出反應,考反應

身體機能:

• 擊球及踏步移動時,鍛煉大小肌肉群

•視覺需配合上肢肌肉以準確擊球,揮拍亦講求身體柔軟度,改善手眼協調和柔軟度

文:李浚樺(「仁濟愛傳家」護老同行計劃一級職業治療師)、崔詠恩(項目主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