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茶包 沏出滿杯堅持

文章日期:2020年08月11日

【明報專訊】午後一刻,睡魔來襲,臨近打呼的邊緣,連忙往茶水間泡一個茶包,只需十來秒,杯中水,由無色漸變成琥珀色,一抽一放,茶色轉濃,呷幾口,立刻「回魂」。

醒神目的已達,隨手丟掉茶包,懶理濾紙內藏的是什麼。雖則大部分茶包藏的都是零散的茶葉碎屑,比起原片茶葉,好像廉價貨色; 但對扎根香港40年的陸羽茶包而言,這輕如鴻毛的茶碎,是每季經過嚴選,集合兩三家上等茶園產品優點的結晶。兩克重的茶碎,盛載的是超越兩克的意義。

華人泡茶,千百年來無不是將茶葉放入茶具浸泡,再慢慢倒進杯內品嘗。以匆匆泡紅茶茶包的西化方式,來取代傳統的中式泡茶?40多年前是個大膽的想法。「在1970年代是不可思議的!我自己都難以接受。」陸羽茶包創辦人王芝泰說。想不到,在今年陸羽茶包成立的40周年,無論在辦公室、酒店、會所,甚至家中,都可輕易找到中式茶包。

初期不好賣  搞試飲衝人氣

茶包是如何融入港人的生活日常?王芝泰憶述,1970年代的香港,茶包市場以英國品牌銷售的紅茶茶包為主,而他正是品牌剛落戶香港時,新聘請的市場營銷員。「方便、衛生、分量統一,是茶包的賣點。」推廣兩年,紅茶茶包漸為人識,王芝泰遂想到做中式茶包,「紅茶得,中國茶咁多人飲,應該都得」!一股幹勁的他建議開拓中式茶包市場,卻因情况複雜,最終未能成事。當時的王芝泰作為英國合格品茶師,內心陷入掙扎,對東南亞茶包市場瞭如指掌的他,應該跳出來自立門戶,還是安安穩穩打份工?小伙子胸懷大志,最終選擇與同事聯手創辦公司,開拓香港的中式茶包市場。1980年,第一盒陸羽茶包正式面世。

起初,中式茶包不好賣,王芝泰甚至要以顧客身分,到超級市場回購那些無人問津的茶包回公司。「好辛酸,貨在百佳、惠康沒人買,公司人人都要分工,在不同區買剩貨回來。」即使賣紅茶的支線賺錢也不是辦法,於是他們在街上辦起茶包試飲活動,又和餅店合作宣傳「買茶包,送西餅」。經過幾年努力,中式茶包銷售終上軌道。王芝泰的方向沒有錯,在步伐愈加急促的香港,方便快捷的茶包成為都市人生活必需品,是早晚的事。

精挑茶葉濾紙 堅守老廠房

茶包內裝着的,雖然並非大塊完整的茶葉,只是零零散散的茶碎,但要將不同味道和香氣的茶碎,組合成富層次風味的茶包,對茶葉的學問一點也不能少。「我們採購的,和人家不一樣,人家買一批普洱茶碎,一年拿50噸,要茶園做到某個價錢,這樣會拿到較差的茶。但我們在專做靚茶的茶園逐間蒐購,他們將茶碎寄給我們試味,我們就在這間買1噸,那家又買半噸,茶包內混合了不同味道的茶葉,各取所長。」陸羽茶包第二代主理人、王芝泰兒子王廷(Alfred)說。就連茶包的濾紙也不馬虎,「用的是英國和德國的昂貴過濾紙,裝着茶包的信封紙則選自阿根廷,茶包冲來喝的,紙質始終要嚴謹些」,他語重心長地道。

自創業起,王氏堅持在香港製造茶包。即使1990年代不少工廠北望神州,為了茶包的新鮮度和質素,他們選擇留港生產。而位於葵涌的廠房,便從1980年代起營運至今。老廠房電梯門一開,已嗅到裊裊茶香,迎客的是已接替爸爸管理生意的Alfred。10年前,王芝泰因病打算退休,本來在英國設有自家公司的Alfred,遂回流香港接手生意。剛回來陸羽時,他在每個部門待上兩三個月,由跟送貨、銷售、落廠,全面了解公司大小事項。

香港製造 勝在即製即檢查

他傳承了爸爸的執著,每季都會仔細挑選不同茶園的茶葉,「像我們的普洱茶包,用3種茶葉製作,有些甘味重,有些陳味重,要拿個平衡」。茶葉靠內地茶園做了初步清潔和切割後,再運抵葵涌廠房清洗,然後切割為大小統一的茶碎,分門別類後,就會被掉進每次運行數小時至十數小時不等的撈茶機,確保茶碎平均混合,再被送到茶包機包裝。昔日的人手流水式作業,早就被全自動茶包機取代。每部機器,一天可生產15萬個茶包,包辦將茶碎入袋、穿茶包線、黏上茶包名牌等工序,最後即由人手抽檢。Alfred深信,香港製造,就是勝在可即做即檢,確保質素。他正安排將廠房變為無塵工作間,並摩拳擦掌落實各項新點子,陸續變革。「但願除了老婆餅,還有別的手信可代表香港。吃的不一定人人合口味,但冲茶包、喝口茶,是世界各地,大家都通用的語言。」

■Info

陸羽茶包

地址:新界葵涌工業街7-9號 粵南工業大廈4樓

查詢:2489 1639

文:宋霖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飲食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