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期說了一大堆會在清酒酒標上看到的術語,例如「無濾過」、「生酒」、「原酒」等,這些都涉及釀酒時的工序。清酒釀製過程其實非常複雜,只要某一工序不同,釀出來的清酒便會有不同特質,所以才有這麼多不同的名詞。今期想談的「生酛」、「山廢」等,也是一樣。
不要嫌我長氣,再提一提大家清酒的原材料,很簡單,就是米、水及微生物,但釀製過程牽涉不同工序,產生不同款式的清酒,例如一般清酒要經兩次「火入」,即高溫殺菌,而生酒就是沒有經過這工序了。那麼生酛或山廢,又是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呢?
不斷地攪拌 自然出現乳酸菌
首先要解釋什麼是「酛」。為方便說明,我先簡化一堆步驟:釀酒師將米、水及微生物(主要是酵母)混合在一起,便會成為酛,或稱之為酒母,酒母就是清酒繼續發酵酒精及做其他工序的基礎。為了讓酵母等有效地運作,也減少其他雜菌(影響發酵的細菌)滋長,適量的酸、主要是乳酸,是必須的,但無端端又怎會有乳酸呢?釀酒師發現讓工人以長棒(稱為「擢」)不斷地攪拌、搗爛混合了的原材料,便會自然地出現乳酸菌,並產生乳酸,這個工序便稱為「山卸」,採用這方法釀造出來的清酒,就是「生酛」了。
據說山卸法是最古老的釀酒法,其發酵時間大約是4個星期,但由於這需要很多人力不斷攪拌,因此業界一直希望有其他方法取代。直至1909年,日本釀造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發現,原來毋須攪拌,只要將混合了的原材料放在木桶裏靜止閒置,在更高的溫度及使用更多的水下,大約同樣是4個星期左右,都會產生足夠的乳酸,這樣不做攪拌亦即「廢止山卸」,也就是「山廢」了。
有趣的是,1年之後就有重大革新,業界發明了直接添加乳酸的方法,毋須大量人力做山卸,而發酵時間也縮短一半至2星期,這就是所謂「速釀酛」。由於成本節省不少,且品質也更穩定(天然乳酸生成量難以完全控制),因此現時九成清酒都屬速釀酛,所以沒有特別標明。這等同於平常地做足兩次火入的清酒,也不會特別標明一樣。
生酛味道複雜 山廢熱燗口感柔滑
口味方面,生酛通常都比速釀酛味道複雜,而且經過人力搗爛原材料的過程,口感較粗糙但濃郁,而乳酸量較多的話,味道也稍為偏酸。至於山廢,風格大致跟生酛差不多,但如果熱燗來喝的話,乳酸受熱會產生像奶油的效果,口感變得柔滑。
生酛系中,「菩提酛」是十分罕見的做法,相傳在室町時代(約1400年)已發明,但因為製造過程困難,出來的質素也不太穩定,所以日漸式微,直至1996年才由「奈良縣菩提酛清酒製造研究會」(下稱研究會)重新研發,並於兩年後推出商品到市場。為什麼是奈良這地方?這要說到清酒的起源「聖地」——位於奈良菩提山的正曆寺。
從前的日本酒還不能稱為「清酒」,因為技術不足,所以都很渾濁,而且有渣,正曆寺的和尚們卻不斷改良技術,大約千多年前,已奠定如今的技術,例如將酒體過濾至透明清澈形態,又例如火入(高溫殺菌),以至菩提酛技術,那時正曆寺釀造的清酒品質很高,用以呈上給朝廷。因此,正曆寺也可說是清酒的發源地。時至今天,正曆寺在每年一月都會舉行「菩提酛清酒祭」,依循古法生產菩提酛酒母,然後交付研究會跟不同酒造合作並釀造,而在寺內也有展售這類菩提酛的清酒。
那究竟什麼是菩提酛?大致上跟生酛的製造法差不多,但重點是,先浸漬生及熟米,以產生含乳酸的水,稱之為「そやし水」;速釀系是在釀製時直接加乳酸,而菩提酛就在釀製時加入「そやし水」。「そやし水」有像乳酪那樣的清香,因此菩提酛清酒也有會類似的味道,而酒體比較圓潤飽滿。之前說過,清酒釀造一般是在冬天,其中一個原因是各種微生物不會過分滋長;但菩提酛卻可在溫暖的時節釀造,而且釀製時間也較短,只需8至10天便可完成。不過,這也令菩提酛相對難以控制品質。
菩提酛口感濃郁 味道變化多
有時菩提酛還被稱作「水酛」,但其實有少許分別,例如菩提酛用水的水溫較高,一般約20℃,用水量則較少;水酛也是加入「そやし水」,但製作「そやし水」時會加入米麴,而菩提酛則不會。如果從研究角度來看,水酛可說是菩提酛的改良版本。隨着清酒的復古風興起,不止愈來愈多酒造生產生酛及山廢,菩提酛、水酛也不難買到,如果喜歡口感較濃郁、味道變化較多的清酒的話,不妨一試。
■胡蘇
曾經營威士忌酒吧的酒鬼、國際唎酒師,愛喝酒,也愛說酒的故事。
文:胡蘇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Instagram @mp_foodie
[Food & Beve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