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狀 大小 質地 影響味道 酒杯酒器藏住清酒香氣

文章日期:2022年12月21日

【明報專訊】有時去日本餐廳點了清酒,侍應都會讓你選擇喜歡的酒杯,你有否想過,選擇準則除了漂亮外,酒杯的大小、形狀、質地都有可能影響酒的香氣與味道?

喝不同的酒,會用上不同酒杯,但大抵沒有一種酒會像清酒一般可以用上那麼多款式。日本餐廳一般供應小巧的杯子,最小的那種叫「豬口」,用來喝燗過的酒最適合不過,比豬口大一點的是「吞杯」,多數用於飲用冷酒。還有一種小杯子,白色杯身底部有兩個藍色圓圈,那是「蛇目」,是一種工具杯,那白底藍圈作用是讓人容易分辨清酒的顏色——清酒除了熟酒有明顯的黃褐色外,大多是透明清澈模式,但當中都可能呈淡黃或青色,而白底藍圈的設計,也較令人容易區分酒的濃稠程度。蛇目無論形狀、大小都中規中矩,目的是令飲者喝到酒的本質,意思是不會令酒變得好喝或不好喝。

如果我們喝薰酒,當然想酒的香氣更為盛放,所以要選杯口較大的酒杯,過去會用「盃」或「平杯」,都是指杯身淺淺像豉油碟的那一種,古裝日劇常常出現,而現在則可用清酒專用玻璃杯,如果沒有,用葡萄白酒杯代替便可,因為無論高度與杯身弧度都相差無幾。白酒杯酒肚闊,弧形設計可以藏住酒香,而且杯身較薄,配上冷飲的話,比豬口或吞杯等更能感受清酒的利落,亦由於杯口較大,酒可以流進舌尖及舌面,更容易體驗清酒的甘辛口感。

玻璃、陶瓷、錫杯 各有特性

日本也有傳統的玻璃酒杯,叫「切子」,是以特殊的切割及上色技巧製作的漂亮琉璃杯具,單論功能不及白酒杯,但江戶(東京古稱)、薩摩(鹿兒島)、津輕(青森)、琉球(沖繩)等不同地方的切子各有特色,而且非常美麗,很有日本特色,觀感上已令酒更加好喝。

傳統用來製作酒杯的材料,還有陶瓷。以陶瓷酒杯來喝酒,可以帶來更厚實的口感,原本味道過於豐富(可能太甜或旨味太濃)的酒也會變得較為溫和。日本的陶瓷歷史悠久,三大名陶中,愛知縣的瀨戶燒已有千年歷史,佐賀縣的有田燒(亦稱伊萬里燒)深受中國景德鎮工藝影響,岐阜縣的美濃燒則最能呈現日本桃山文化,也是當代最受市場歡迎的陶瓷器具。我則特別喜歡岡山縣的備前燒,貪其不上釉藥,有一種質樸的古風,佐以燗酒,堪稱絕配。

如果想體驗以不同溫度喝清酒,可以試一試錫杯。錫杯自古有能除去酒雜味的說法(甚至適用於茶或水),令口感更為圓潤,我不知道當中有沒有科學根據,但科學上,錫的熱傳導率高,盛載酒液不易流失溫度,簡言之,冷飲不易變暖,熱飲不易變凍。另外,錫杯比起玻璃或陶瓷來說,難以破損,而且杯身較重,喝起酒來格外有厚重的質感。

壺口小 避免清酒氧化變酸

除了酒杯,清酒世界還有很多酒器,最常見是「德利」。傳統酒瓶都很大,就是現時720毫升(四合瓶)或1800毫升(一升瓶)裝也好,都較難斟酒,所以日本人會用德利,即是酒壺盛酒。之前說過,清酒單位常以「18」計算,居酒屋賣的「一合」就是180毫升,而不少德利的容量就是一合,在江戶時代亦有五合德利的。德利的尺寸除了方便斟酒,也方便熱燗或冷卻。

德利壺口很小,是為了避免清酒過度接觸空氣而氧化變酸;反其道而行設計的酒壺則是「片口」,作用就像葡萄酒的醒酒器。清酒一般不用醒酒,但有時為了引出陳年了一段時間的熟酒的酒香,或者因為酒太冷需調整一下溫度,便需要用上開口很大的片口。片口可以令清酒口感變得溫順,但不適用於薰酒,因為薰酒細致馥郁的花果香遇上片口,會太快散發掉。

魷魚德利與岩魚德利

如果在喜慶節日,日本人有時會用上「銚子」來盛酒,這酒器在古裝日劇也很常見,有點像茶壺形狀,特點是長長的出水口,材料會用上漆、陶瓷或錫,從前在祭祀慶典便派上用場,現在也會用於新年、婚宴、斟「屠蘇酒」(過年時飲用的歲酒)等。

還有一款非常特別的酒器,喚作「魷魚德利」,是原隻魷魚風乾變成酒壺,通常是將整個魷魚德利燗酒,可嘗到陣陣鹹鮮,也會放大了酒本身的旨味。泡4、5次酒後,鹹鮮香減卻,「壺身」會變得太軟而難以重用,這時便可將魷魚德利切開燒烤,燒出來的魷魚乾有陣陣酒香,別有風味。有一款我也沒試過的,稱為「岩魚德利」,德利呈魚形,做法則是將原條烤過的河魚或只烤魚骨,然後放進德利內再添酒一起燗,成為「骨酒」,據說這清酒有烤魚香及微焦油脂味道,非常特別,可在長野山區找到。

■胡蘇

曾經營威士忌酒吧的酒鬼、國際唎酒師,愛喝酒,也愛說酒的故事。

文:胡蘇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Instagram @mp_foodie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陶瓷 琉璃 德利 切子 蛇目 豬口 酒杯 清酒 每日明報-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