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假期大家是不是飲了很多葡萄酒?
葡萄酒的世界,一直區分為舊世界與新世界,但還有一些近年興起的產地很難簡單歸類新或舊,筆者姑且戲稱來自「異世界」;這些產地有個共通點是,本身可能擁有悠久的釀酒歷史,但近代才與現代的葡萄酒發展重新接軌,例如之後會說到的格魯吉亞、希臘、羅馬尼亞等。但要理解當中的分別,不如先了解一下葡萄酒的歷史。
葡萄酒是釀造酒(不計白蘭地那些蒸餾酒),最初誕生的時候相信出於大自然的偶然,意思是,葡萄本身有糖分,遇到天然酵母,便能產生發酵過程,然後製造出酒精及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質,因此在新石器時代已經有「葡萄酒」出現,而「最古老」釀製葡萄酒便有不少版本,比較受歷史學家信納的有兩個起源:其一是公元前6000年(也就是8000多年前),在高加索地區找到一些陶甕內裏有葡萄酒的殘留物;其二則是中國河南省的賈湖,考古學家在當地發現一些陶片,殘留着釀酒痕迹,當然難以跟現代的葡萄酒相提並論,但當時古人已用稻米、蜂蜜、野葡萄、山楂等材料去釀酒。
葡萄酒數千年前在中亞、中東冒起
葡萄酒在古代中國沒有發展起來,反而於中亞、中東一帶蔚然成風;到公元前4000年,除了格魯吉亞,鄰近的亞美尼亞、伊朗及以色列等地區,都有釀酒設施,當時的人主要將一些大陶罐藏在地下來釀酒,到了今天,格魯吉亞依然可以找到這些古老的釀製技術。
葡萄酒「理所當然」地傳入了古代偉大文明埃及。在現存的壁畫上,清楚地記載了,公元前2000年的古埃及人已種植了葡萄園,有人採摘葡萄,有人用腳踩葡萄擠出汁液,然後有人拿取汁液釀酒,酒亦會存放在雙耳陶甕內陳釀;古埃及人還會使用麻布袋裝着葡萄,然後扭轉袋口來榨取葡萄汁。還有記載稱,古埃及人也釀製啤酒,當然口味上跟我們現在喝的恐怕很不同——他們的啤酒是平民喝的,葡萄酒則是奢侈品,也是宗教儀式上的祭品,因此只有權貴或宗教人士可以享用。
然後,葡萄酒「北上」到了另一古代文明希臘,首次傳到了歐洲。是的,我們現在常說葡萄酒的「舊世界」法國、意大利等,相比這裏談的歷史其實一點不「舊」,例如《荷馬史詩》提到攻陷特洛伊的英雄奧德修斯,曾被獨眼巨人困在山洞,於是他叫部下以葡萄釀酒灌醉巨人後逃脫。這些故事或許是神話,但葡萄酒在公元前1000年在古希臘已相當普及,卻是不爭事實。
古羅馬人日飲1公升葡萄酒?
戴歐尼修斯(Dionysus)是希臘神話中的酒神,傳說他教人種葡萄樹、釀葡萄酒,因此當時雅典定期會有大型慶典,以葡萄酒作祭祀。葡萄酒更會當作藥物般使用,或是加進水中幫助「消毒」。也有說法是,古希臘人喝葡萄酒要用水稀釋,否則有損健康,例如人們堅信斯巴達國王Cleomenes正因為常喝沒稀釋的葡萄酒,才患有精神病並最終自殺(他的繼任人就是電影《戰狼300》中以300士兵於溫泉關勇抗波斯大軍的列奧尼達一世)。
希臘的葡萄酒釀造法之後傳到了歐洲各地,例如現今為法國的高盧地區,大約是公元前900年的時候,當地人開始以橡木桶裝酒,因為這樣比希臘式雙耳式酒瓶更易運輸,尤其在航運上。但如果說,真正讓葡萄酒廣傳至歐洲各地並植下了根,則有兩個重大要素,其一是羅馬帝國的擴張,其二是基督宗教(泛指天主教及基督教)的傳播。
古羅馬人將葡萄酒視為生活必需品,無論是日常用膳、社交飲宴到宗教祭祀,都無酒不歡,而且由貴族到奴隸都會喝葡萄酒,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認為葡萄酒有益健康,可以增強體魄。由於意大利盛產葡萄,加上農業及釀酒技術日益進步,因此葡萄酒變得十分便宜,也很易流通。有歷史記載指,在公元前1世紀時,一個羅馬公民或士兵每年消耗大約100加侖的葡萄酒,換算計來,相當於一天喝掉1公升。當然,我們無法得知當時葡萄酒的酒精度,但觀乎他們的飲用習慣,相信酒精度未必會像今天的葡萄酒動輒10多個巴仙那樣高,因為他們很多時會兌水,或是加入蜂蜜等調味。
教會將葡萄園分級 成布爾岡評級雛形
著名的「埃及艷后」克麗奧佩脫拉七世(Cleopatra)也很喜愛葡萄酒,甚至傳聞會用葡萄酒來浸浴,她還通過喝酒來結識凱撒大帝,然後又以喝酒來攫取馬克安東尼的歡心。故事是這樣的:她跟安東尼打賭,看誰可在一頓晚餐揮霍更多,然後便將一顆奇大的珍珠化成粉末溶在葡萄酒裏喝掉,安東尼自然只能認輸,也對這名美麗女王留下深刻印象。
羅馬帝國幅員廣闊,除了包圍着整個地中海,疆域東達土耳其全境及中東一帶,西至法國、西班牙及英國南部,因此嘗酒文化、釀造技術等亦傳遍西、南歐及北非一帶,也奠定了如今所謂「舊世界」如法國、意大利及西班牙等的葡萄酒文化底蘊。
羅馬人用十字架釘死了耶穌,但無礙基督宗教的壯大與傳播,而耶穌在「最後晚餐」向門徒分餅分酒的舉動,也確立了日後彌撒中的「聖體聖血」的儀式。所謂「聖血」就是葡萄酒了。出於實際需要,中世紀時期修道院開始自家釀製葡萄酒,教庭或修會獲得王室或貴族捐獻土地,更有自己的葡萄園,其中以本篤會(Benedictines)和熙篤會(Cistercians)最為有名。本篤會在布爾岡的Gevrey-Chambertin及Vosne-Romanée建設了葡萄園;熙篤會則活躍於金丘(Côte d'Or)一帶,他們仔細研究每寸土地的特性,對釀酒的影響,藉此將不同土地分級(Cru),這也慢慢發展成布爾岡葡萄酒當今評級機制。
到了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開啟了歐洲的殖民時代,同時也讓葡萄酒文化、種植及釀造技術向世界傳開,在之後的幾百年間,南北美洲、南非、澳洲、新西蘭等地都出產自家的葡萄酒,現在則被歸類為「新世界」。
篇幅所限,近代的葡萄酒發展不在此贅述,而說了一堆葡萄酒歷史,其實是想大家知道,除了新舊世界外,還有一些較為「冷門」葡萄酒的故事值得認識,下次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胡蘇
曾經營威士忌酒吧的酒鬼、國際唎酒師,愛喝酒,也愛說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