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當問及張一峰與曾超敬二人關係時,連續2年為北京「潮上潮」潮菜餐廳獲得北京米芝蓮3星的張一峰不假思索地回答:「是師父!」曾超敬立即糾正:「朋友啦,是無所不談的朋友!」或許,任何單一稱謂都難以定義他們之間的情誼。1970年代入行,現任明閣(灣仔)廚藝總監的曾超敬,從不以「徒弟」二字稱呼後輩,只把他們視為並肩作戰的好拍檔;而曾於皇御園跟他一起共事的張一峰,至今仍然感謝其無私分享:「我也希望能夠做到曾師傅的大師風範。」粵菜的傳承,不僅於廚藝的傳授,更在於代代相傳的處世之道。
二人緣分早在共事前就已開展。張一峰回憶:「我有個從小認識的師兄弟,經常在我面前提起曾師傅,我早已把他視為偶像。記得那是1999年,師兄弟帶我去旺角亞皆老街和曾師傅吃消夜。當時我只是在茶餐廳、大牌檔和酒家工作,第一次結識5星級酒店的大廚,既仰慕又崇拜。直到現在,我還清楚記得他點了最愛的鯪魚球和豉油皇炒麵。其實他說的每句話,我都牢牢記在心裏。」
3星名廚感謝師父無私教導
談起20多年前的往事,兩人相視而笑。曾超敬對初次見面的印象記憶猶新:「(張一峰)第一印象是靚仔囉,哈哈!既是同行,又是後輩。交朋友講求直覺,從一個人的言談舉止便能看出是否投緣。我這人對朋友很挑剔,最討厭拐彎抹角,最喜歡有話直說的個性。阿峰和他師兄弟一樣,說好聽了是爽直,說難聽點就是『牛頸』。跟他說話不用刻意修飾,相處起來特別自在。」
張一峰繼續回想,初次見面時十分緊張,怕說錯話。曾超敬聞言挑眉笑問:「我樣子很兇嗎?」張連忙說:「不兇不兇!」二人再次相視而笑。在張的眼中,曾超敬猶如親切感滿滿的長輩,有問必答,無所不教,對每件事情,每個步驟也解說得十分詳細,願意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記得我第一次離開香港到上海工作,他還特意給我一隻『手指』(USB記憶棒)。我也是跟着曾師傅的一套,才能於內地立足。」這「手指」內存曾超敬整理的多年菜譜和廚藝心得,是他為每個離隊拍檔準備的珍貴禮物,希望後輩能少走些冤枉路,令粵菜傳承下去!
學藝時吃過苦 決心將來無所不教
曾超敬傾囊相授個性,全因年輕時受過苦。他記得在中學暑假時,已開始在酒樓做替工,即使下班了仍不願離開廚房,經常拿着刀不停地切,他知道自己找到了路向。中三輟學後,經兄長、已故粵菜名廚曾超烈介紹下正式入行,那是1976年。那年頭,師徒之間講求絕對的服從,他記憶中自己年輕時個性怯懦,「有疑問想請教師父,得到的回覆卻是『問咩吖問?叫你做就做!』」,甚至他亦懷疑師父本身都不明白箇中步驟原理,只是因循地沿襲上一代師傅的方法。「我早就從中得到啟發,並立下決心,將來成為大師時,一定要向團隊解釋每個烹飪步驟的關鍵與原理,讓他們盡早掌握竅門。多一個得力助手,我的工作量亦相對減少。」
中餐講究經年累月實踐
張一峰最敬佩曾超敬的,正是他那份提攜後輩的熱忱:「教導後輩,最終目的也是要將他們培育成材。」曾超敬認為傳承中菜,初始的手藝只是其次,關鍵在於同事是否受教。他更以武林功夫比喻:「你若廚藝不足,教導本是我們的責任。但有些人功夫了得卻不受控制,好比我是少林派,若請來武當派高手,在少林派耍武當功夫,那還算是少林派嗎?」曾超敬強調各門基本功固然重要,但既然加入「少林」團隊,就該遵循少林章法。「我當主管時,必事事鉅細無遺地指引。既作為我門下,不可各派自耍一套武功。待你獨當一面的時候,你反轉隻鑊炒菜,我也沒意見。之後跟隨不同師父可以取長補短、融會貫通、自成一家,就像阿峰現在一樣。」
談到粵菜的傳承,二人頗有感觸,張一峰直言:「我接觸過不少學院派出身的廚師,他們往往紙上談兵。中餐講究經年累月的實踐,做得多便功多藝熟。」曾超敬接着說:「我們都是實戰型。中餐靠的是時間浸淫出經驗,可能需要20年、30年,功力才會穩定,有所收成。西餐可以依賴溫度計、計時器等儀器輔助,與中餐烹調大相逕庭,油量多一分少一分,食材多一件少一件,剛開火的爐鑊與燒了一整天的爐鑊的分別,並非一本通書能教,非得在廚房當中摸爬滾打才能真正領會。」
為創新而創新 只會「九唔搭八」
是次張一峰專程從北京回港,只為與曾超敬合作打造明閣(灣仔)的「粵韻潮風‧限定聯手‧星級饗宴」四手晚宴。在上月底一連3晚舉行的晚宴中,張一峰烹調了不少幾近失傳的粵菜,再加以變奏,像潮汕龍蝦飯配炸蝦多士、古法龍穿虎肚和潮式沙茶炭燒和牛芥蘭炣飯,均以潮汕傳統為基底,如魚飯、慢鹵和炒飯等技巧,配合波士頓龍蝦、台灣白鱔及和牛,令潮菜變得歷久彌新。而曾超敬的蒜香花姿釀龍蝦鉗、雞油葱香岩鹽蒸星斑柳、威士忌龍蝦汁脆皮新西蘭大啡菇和香芋鮮奶燉蛋白,都展現出其國際視野和豐富經驗;尤其星斑柳先以岩鹽醃製,冲走多餘調味後,再以秘製雞油二次醃製,魚肉嫩滑鮮美,極講究蒸煮時間和火候控制,證明創新與傳統一樣可以並存。曾超敬說:「粵菜基本傳統技術不可缺失,有了基底才可引入新材料新元素。就如四手聯乘餐單中的頂湯燉鳳吞海中寶,便是脫胎於鳳吞翅、鳳吞燕。我加入十頭南非鮑魚、遼參和花膠等7、8款材料,既提升奢華感,又為客人帶來耳目一新的用餐體驗。」
張一峰認為整個中廚界要不斷進步,「要在傳統和創新之間取得平衡。最令我反感的是跟風創新,尤其於網絡世界搶奪所謂『首創』名銜的行為」。曾超敬十分認同:「為創新而創新,沒有必要,尤其我們在此行打滾多年,做得九唔搭八,豈非讓人笑話。不過當年我在旺角也試過九唔搭八,哈哈!」張一峰跟着笑起來:「風格會跟隨廚齡而演變,這也是旁人模仿不來。這份(四手晚宴)餐單當中的陳年老菜脯燴花膠,我便採用了25年老菜脯,借鑑葱燒海參的方法慢火收汁入味。要知道,老陳皮、老菜脯、老海參和潮州三寶等,都要用時間去陳化,而時間是擲多少錢也買不到。透過這道菜,我在北京宣揚潮州文化之餘,也想帶出時間的味道。」正如兩位粵菜大師所說,這一切,都是經過長時間千錘百煉才練得出的真功夫!●
明閣(灣仔)
地址:灣仔港灣道23號鷹君中心2樓
查詢:2878 1212
註:「粵韻潮風‧限定聯手‧星級饗宴」四手晚宴已結束,當中5道菜現可於明閣(灣仔)品嘗,包括頂湯燉鳳吞海中寶、雞油葱香岩鹽蒸星斑柳、雞油葱香岩鹽蒸龍躉柳、威士忌龍蝦汁脆皮新西蘭大啡菇和蒜香花姿釀龍蝦鉗(每位$198)